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师备忘录


笔者出版的是“心理师备忘录”一书。不是说做不到这些,就不够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谁也无法为做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规定一个统一的样板标准。而是说,如果掌握或做到这些,那肯定就是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 “备忘录”洋洋二十万字,仅为参考型的一家之言,愿与同行商榷,愿与听众和读者分享;如果能实现导言中所说的“初衷”,则是笔者的一大“精神收获”。

 

   做一个合格心理咨询师应当具备些资质?

 

心病还须心药医

——社会派心理咨询师备忘录

 

(二)“行为疗法”9人物及46种)

是以现代行为主义科学即行为学习理论为指导,按一定的辅导、矫正、治疗、训练程序,来消除或纠正个体的异常或不良行为并建立一种新的条件反射和良性行为,这样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方法的总称,又称为“行为矫正疗法”或“学习疗法”,也称为“直接心理治疗”。

“行为治疗”的理论和方法源于美国桑代克的动物心理实验、美国华生对“刺激”和“反应”进行测量“黑箱作业”、前苏联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美国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即“工具性条件作用”)和美国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即“模仿学习”)。而行为疗法作为一种可供临床应用的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却是20世纪50年代的事情。诞生于南非的精神病学家沃尔普,在实验条件下造成动物的所谓“实验性神经症”,并用行为治疗的技术(如通过“去条件”作用),将其一步一步地消除或纠正,即消除神经性的反应。然后,沃尔普把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到临床,治疗病人。当患者对一种较弱的刺激就能引起焦虑时,就让其产生一种在生理上抑制焦虑的放松状态。当较弱的刺激能够忍受后,再逐渐增加刺激的强度,到较强的刺激也不能引发焦虑为止。从此以后,行为治疗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心理治疗,来克服或矫正个体不适应的、不良的行为习惯。

行为治疗的人性观认为——

人是被环境和遗传决定了的反应式有机体,人既是生产者也是环境的产物,人的行为是有规律的,人的行为是习得的。

行为主义学派认为人的心理是通过行为而外显的,人的行为不管是正常还是病态的,都是习得的,行为治疗的着眼点放在可观察的外在行为或可以具体描述的心理状态上;因此就可以通过矫正个体的外在不良行为,而达到治疗患者特别是有恐怖、强迫、焦虑等心理症状患者的结果,并通过学习建立新的适应或积极行为

有观点认为行为治疗影响颇大的有三个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的鼻祖(之父)当为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第一个学派是英国伦敦曼德斯莱医疗小组,以艾森克等临床心理学家为代表,把各种心理病态和躯体症状看作是异常行为,认为可以通过学习来调整或改造他们。他们推进了行为治疗作为一种科学治疗方法的发展。

第二是南非的沃尔普学派,沃尔普是第一个把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具体运用到精神病临床的开创人,他创立了“系统脱敏治疗”等行为治疗的技术。

第三是以美国斯金纳为中心的学派,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对行为治疗的新技术作出了贡献。

巴甫洛夫(1849~1936):俄国(或前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心理活动,包括人的一切智慧、行为和随意运动,都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他把条件反射视为机体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要素,主张采用条件反射这一客观的实验方法来研究主观心理现象,强调一切主观活动都是由客观外界所决定的,坚持机体与环境、心理与生理、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性。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对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他是用条件反射方法对动物和人的高级神经活动进行客观实验研究的。他详细地研究了暂时神经联系形成的神经机制以及条件反射活动发展与消退的规律性,论述了基本的神经生理过程——兴奋和抑制现象的扩散和集中及其相互诱导的规律。他的条件反射理论成为行为主义发展的奠基石。美国的华生借此构成行为主义纲领,在初期主张一切行为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在心理学界占统治地位,甚至超出了学术的范畴。但无论如何,应该说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桑代克(1874~194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这里的“联结”是指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他提出人类学习行为的三条定律: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这些定律大多以他早期对动物的心理实验(如迷津实验)为依据,修改后用于人类的学习情境中。他的著作主要有《动物的智慧》、《心理学纲要》、《教育心理学》、《人类的学习》、《学习心理学》、《需要、兴趣和态度的心理学》、《人类(人性)与社会秩序》、《智力测验》、《心理教育的测量和评价》等。 

华生(又译作华森、沃森1878~1958)美国心理学家,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只研究人的行为;反对用内省方法,主张用实验方法。他提出SR公式,认为有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知道什么反应,就可以推想出是由什么刺激所引起。他的主要实验方法是条件反射法,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著有《一个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1913~1919年),除此,他的重要著作还有《行为主义心理学》和《儿童心理护理法》等。另外,他于1920年因主持一项关于性心理行为实验的研究,引起家庭纠纷与妻子离婚进而被迫辞职并离开学术界,改行从商,直到逝世。

托尔曼(1886~1959: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美国心理学家托尔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们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中间变量才是行为的实际决定因素,所以模式是SOR(或后来的SCRSER)。中间变量(O)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需求变量本质上就是动机,包括性、饥饿以及面临危险时对安全的要求;认知变量就是能力,包括知觉、思维、运动技能等。他是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他的认知学习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及信息加工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又成为认知心理学的先驱。

斯金纳(1904~1990: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新行为主义的主要代表人。在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基础上,他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原理”或称“条件强化学说”,并尝试应用于医疗实践。他自制了一个“斯金纳箱”,在箱内有一特殊装置,压一次杠杆就会出现食物,他将一只饿鼠放入箱内,饿鼠学会了通过压杠杆来得到食物的方法,斯金纳将其命名为“操作性条件反射”或“工具性条件作用”。食物即是强化物,运用强化物来增加某种反应(即行为)频率的过程叫做“强化”。斯金纳认为强化训练是解释机体学习过程的主要机制。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认为行为的发生都是强化的结果。假如以往没有受到强化,那末相应的行为就不会出现。他认为不良的强化作用往往是各种不良的或异常的行为发生的根源;而积极的和良好的强化作用则可以成为改变各种不良行为的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行为治疗”一词首先是由斯金纳等人于1953~1954年提出。斯金纳在心理治疗、儿童行为矫正领域卓有贡献。其一生中主要著作有《有机体的行为》(1938)、《科学与人类行为》(1953)、《言语行为》(1957)、《强化程序》(1957)、《教学的艺术》(1968)、《超越自由与尊严》(1971)和《关于行为主义》(1974)等。

沃尔普(1915~1997:在南非出生并求学、执业的行为治疗师、精神病学家,后为美国心理学家。早些时候,沃尔普的中心课题是对动物神经症的产生和治疗进行实验研究,认为这些神经症通过学习而产生,因而可以通过学习而矫正。沃尔普在大学读书期间曾读过巴甫洛夫的文章,自己也进行实验:把一只猫放进实验室的一个小铁笼子里,并定时电击它,每次电击之前都呈现强烈的声响。多次实验后,即使不再电击但只要听到这种声响或看到铁笼,这只猫都会表现出明显的类似于人类的焦虑、恐怖症状反应并拒食。将这患了“实验性神经症”的猫饿上几天,然后放回到那个小铁笼中,这猫宁肯饿着也不愿吃那铁笼子里的食物。即使是在实验室隔壁的房子里,对猫的进食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是猫对原实验环境产生了“泛化防御性条件反射”的缘故。然后沃尔普把制约反射颠倒过来,让猫在看起来环境很不一样的一房间里进食,发现猫的焦虑、恐怖程度减低,继而试探,进而较快就学会在这间屋子的笼子里进食,接着又在跟原实验室差不多的一房间的笼子里进食,然后在更相象的屋子里,最后再回到原来的实验室的小铁笼子里去。就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引导猫消除恐惧,回复到正常就食状态。通过这个实验,沃尔普联想到人类许多亚种的神经官能症的一些症状,也可以通过类似的实验方法予以消除。他将条件反射的方法与肌肉逐步放松技术相结合,创建了“系统脱敏疗法”1950年以后,他把这种行为治疗技术系统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病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1958年,他发表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一书,这是行为疗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从此之后,行为治疗广泛地应用于心理治疗。除了《交互抑制心理疗法》,他的著述还有《相互抑制治疗》、《行为治疗的实践》和《我们的无效害怕》等。

艾森克(1916~1997:英籍美国人格心理学家,主要从事人格、智力、行为遗传学和行为理论等方面的研究。他主张从自然科学的角度看待心理学,把人看作一个生物性和社会性的有机体。在人格问题研究中,他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神经质”、“内倾性—外倾性”及“精神质”三维特征的理论。1950年之后,他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研究变态心理、临床心理,同时以条件学习理论为基础,研究并提倡行为的心理疗法,于1959年正式提出“行为治疗”。他的著作主要有《人格的维度》(1947)、《人格的科学研究》(1952)、《人的人格结构》(1953)、《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1957)、《变态心理学手册》(1960~1973)、《人格测量》(1976)、《性心理学》(1979)和《智力的模式》(1982)等。

班杜拉(1925~:美国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他把学习理论运用于社会行为的研究中,导致了社会学习理论的诞生。这是将认知因素引入行为主义观点中所形成的一种新的理论,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新发展。班杜拉试图阐明人类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的,是如何在社会环境中形成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人格特征的。班杜拉不仅论述了人类社会行为习得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两种历程,而且也论述了决定人类行为的“先行”和“结果”这两大因素。他强调“认知过程”、“代替强化”和“自我调节”在人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人的行为是由环境、人自己的行为和自己的认知这三种变量交互作用决定的。他认为人类许多复杂的行为都可以通过观察性学习而获得,学习者无须事事通过亲身接受外来的强化进行学习,而可以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代替性地得到强化,而观察学习的重点是在于对外界榜样的模仿。班杜拉早期研究心理治疗,稍后研究儿童的攻击性和攻击性行为的家庭因素,后来潜心从事对行为矫正技术的探索,再后来他致力于社会学习理论的研究。他对“强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分为“外部强化”、“代替性强化”和“自我调节性强化”。他特别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能力的评价,即自我效能。其主要著作(包括与人合著)有《通过榜样实践进行行为矫正》、《青春期的攻击行为》、《社会学习与人格发展》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N·米勒(1909~2002:美国心理学家,生物反馈学说的创始人。根据操作式条件反射学习理论,米勒首先在动物身上进行内脏反应训练的实验研究,于1967年获得成功,并把所创立的生物反馈技术应用于人的临床实践。通过特殊的学习和训练,人们也可以控制自己的心脏、血管、胃肠、肾脏和各种腺体等内脏器官的活动,就像控制骨骼肌群那样。生物反馈治疗是借助于电子仪器,让人们能够知道自己身体内部正在发生变化的一种行为矫治技术。通过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调整或控制患者的心律、血压、胃肠蠕动、情绪、肌紧张、汗腺分泌和脑电波等诸多机能活动的情况,从而改善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功能状态,矫正对应激的不适应状况,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特别是各种心身疾病、神经症和某些精神病的目的。生物反馈和松弛反应训练相结合,可以使人更快、更有效地对抗并消除一般的心理紧张焦虑和情绪不稳定等状况。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现代科学的进步,使行为疗法有可能与某些现代尖端科学技术结合起来。生物反馈治疗技术的出现,使行为治疗作为心理治疗领域中一个独立的体系与卓有成效的治疗方法,得以广泛地推广和运用起来。到了70年代,行为治疗被誉为心理治疗领域的第二势力,占据了心理治疗的优势地位。

今天的行为治疗,在认知心理学的强大思潮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冲击下,从理论指导到具体方法也在发展、变化。许多行为治疗师已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主义理论及单一的、片面的强化观点,重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的作用,如人的认知、情绪、动机、经验和意志等复杂因素。新行为主义者认为不能把人看作是一个对外界环境应激或心理应激的被动反应者。其实,人的行为和心身活动都不是被动地受影响的,而是通过使环境变化因素转换为认知因子的途径而传递的,并经由情绪和动机的激发才导致人的各种行为(即公式SCRSER)。人们本身就具有认知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其行为改变的能力。行为治疗就是要通过对行为的评价以及一定的行为学习程式,指导或帮助患者去调动这些能力,来改变那些不良的或不正常的行为,或者建立新的健康的行为去取代不正常的行为。

目前,行为治疗的种类和应用范围正在日益增多和扩大,不仅在临床实践中广泛地应用,而且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在现代临床精神病学、社会精神病学、行为医学、心身医学和临床心理学等领域都受到高度的重视。

行为治疗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六个步骤——

一是了解、分析患者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产生的原因。

二是确定患者的适应不良与异常行为或疾病的主要症状,作出结论或确诊,作为治疗的目标,即确定需要矫正的靶行为。

三是选择具体的心理治疗技术,并制定矫正或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技术时,要注意症状形成的原因来决定采用何种矫正方法,即“对因下药”。

四是向患者说明行为治疗的目的、意义,使患者了解治疗目标,理解所采用的技术、方法,确立治愈疾病的信心,并主动配合治疗。

五是除了专门的心理治疗技术,有的可能还要配合器械以至辅助一定的药物进行治疗,把治疗方案付诸实施。

六是根据病情的转变情况,调整治疗方法,同时让患者本人也能掌握和使用治疗方法,把治疗情境下所获得的疗效巩固下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主动地把疗效扩展到疗后的日常生活情境中去。

行为治疗应用的领域——

精神疾病(包括性变态)、教育(包括性教育)、康复治疗(包括性治疗)、社区心理、临床心理、自我管理、儿童管理、预防医学、运动心理学、老年医学及吸烟酗酒心理等。

行为治疗适应的病症——

一是神经症。包括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等。

二是习得性不良习惯。包括肌痉挛、抽动、口吃、咬指甲、遗尿和暴怒发作等。

三是失控性不良行为。主要有肥胖症、神经性厌食症、慢性便秘、烟酒及药物成瘾等。

四是性功能障碍。

五是性行为偏离。包括恋物癖、异性装扮癖、同性恋等。

六是某些心身疾病。

七是某些人格障碍。

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获得性适应不良行为。

九是精神发育不全的行为问题。

十是其它各种不良行为。如嗜烟、酗酒、赌博和上网成瘾、吸毒以及一些反社会行为等。

行为治疗适合的场所——

可以是医院、疗养院、工读学校、劳教所以及艺术表演、体育竞赛领域等。

行为治疗的共同特点——

一是以行为学原理为指导。

二是以实验为基础。

三是其研究集中于人的特殊的行为。

四是强调当前事件或问题。

五是强调对行为改变的测量。

六是强调自我管理技能。

七是不重视问题的原因。

八是不对潜在动因进行假设。

行为疗法具体又包括——

1.“系统脱敏疗法”又称“条件强化疗法”、“对抗条件疗法”、“交互抑制疗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恐怖(如社交恐怖症)或焦虑(如考试焦虑症状)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恐惧、焦虑情绪或症状,有计划地降低外部刺激的强度,让肌体逐渐适应“应激源”,以减轻到摆脱对这一环境的敏感性。一个刺激在求助者所能忍受的范围之内,经过多次反复呈现,该个体不再对这种刺激感到恐怖或焦虑(司空见惯心不烦),治疗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出现强烈刺激情境时,会发生恐惧、焦虑反应,这是他们不能控制的,也就是说,情绪的出现是人们自身无法控制的。但肌体的放松则可以通过自身的调节做到。系统脱敏疗法就是通过肌体放松,来缓解或消除自身不可以控制的情绪,如紧张、恐惧、焦虑等情绪。可见,这种方法不是去消灭或逃离“应激源”。并且需要指出的是,它只不过是一种心理疗法,并不能代替应对某种刺激(如考试、涉江)所应有的认知、能力、方法与技能,就如不怯场并不等于能考好、不怕水并不等于会游泳一样。所以,如果系统脱敏疗法能与实际本领训练相结合,效果会更佳。

系统脱敏疗法常和放松等疗法结合使用。

系统脱敏实施的程序或步骤:

一是建立恐怖或焦虑的等级层次(值),即评定靶症状的不适单位或叫制定问题等级。把来访者报告出的恐怖或焦虑事件与“生理多导记录仪”或“生物反馈治疗仪”的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判断将引起症状的相应情境(即体验)按等级程度由弱到强排序。如恐蛇症者的恐惧情绪是1~6级,相应的情境是安静—看到蛇字—听到谈论蛇—见到假蛇—见到真蛇—触及真蛇。

二是把放松训练作为准备阶段,即肌体松弛训练。教会患者同恐惧、焦虑相抗衡的反应方法,即松弛反应,进而把松弛反应技术系统地、逐步地和那些由弱到强的恐惧或焦虑阶层同时配对出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学会使自身保持轻松并坚持始终。

三是进行系统脱敏。根据两种相反的情绪或行为不能同时并存且可相互抵消的“交互抑制”论点,用放松的心身状态去克服恐惧、焦虑。要求来访者在放松的情况下,按等级层次中列出的项目进行想象或实地脱敏。关键是由轻到重、有顺序地进行。放松训练想象脱敏停止想象。这样,把那些由于不良条件反射而形成的、强弱不同的恐惧和焦虑症状,由弱到强一个一个地予以消除,最后把最强烈的恐惧、焦虑反(即我们所要治疗的靶行为)也予以消除(即脱敏)。异常行为被克服了,患者也重新建立了一种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

系统脱敏疗法的主要适应症:它在临床上多用于治疗恐怖症、焦虑症、强迫症、青少年不良行为等,适应神经性厌食、失音、失眠、性心理偏离及物质滥用等,还适用于各种心身疾病。

2.“厌恶疗法”又称“惩罚疗法”、“对抗性条件反射疗法”

厌恶疗法,是将某种令患者不愉快的、厌恶的甚至是惩罚性的刺激,与对他虽有吸引力却是不良的刺激即想要戒除的目标行为或症状两者相结合,通过厌恶性条件反射的作用,以击退或消灭不良刺激对患者的吸引力,从而使症状消退,也就是使患者的不良行为消除,这样的一种方法。如在酗酒者的酒中加入戒酒药,使其饮用后痛苦地恶心呕吐并失态,这就可以抵消饮酒时的欣快感,从而促进戒酒。

实施的程序或步骤同系统脱敏疗法有点相像,厌恶疗法也是先不去考虑消灭或逃离“应激源”;而是把这种应激源拿来(比原来程度最好轻一些),呈现在求助者的面前,讲明它的坏处,逐步让他引起反感,最终真正厌恶它并与它决裂。

常用的厌恶性刺激技术有“催吐法”、“责备法”、“电击法”、“橡皮筋法”(橡皮圈弹痛刺激)、“针刺法”、“氨水法”和“厌恶想象法”等。以此形成新的条件反射,以对抗原有的不良行为,进而消除或减少某些适应性不良行为。主要适应症状为药物成瘾、吸毒、酒癖、烟癖、恋物癖、肥胖症、某些强迫症、赌博、同性恋及其它方式的性变态等,通常多用于帮助人们戒除烟酒等。也叫“以毒攻毒”。如使用厌恶想象技术,这种技术也叫做内在敏感训练。将某种厌恶情境与患者偏好的不良行为联系在一起,如露阴癖患者,当露阴冲动时,想像自己陷入当场被人抓住并被当众批判这种身败名裂的丢人场面——是想丢人场面之中,而不是实际的事件之中。

由于此法是给患者带来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体验,因而应将此疗法作为其它疗法无效后的选择,不宜多用,并且应用前要征得求助者同意及配合。

3.“暴露疗法”又称“爆破”、“满灌”、“冲击”、“骤进暴露”、“快速脱敏疗法”

即通过直接暴露和延长引起恐惧、焦虑的刺激,来消除已形成的恐惧、焦虑症状,这样的一种方法。该方法迅速向求治者呈现出让其害怕的刺激(如造成恐怖或焦虑的条件),并坚持到求治者对此刺激习以为常为止。因此,它是鼓励求治者直接解除引起恐怖、焦虑的情景(境)并坚持到症状消失的一种快速行为治疗技术。

把某种造成危害但受害者尚不知或假装不知的“应激源”(如毒品)拿来(实境治疗),在公开场所进行“暴光”,让大家都认识到它的危害,特别是使受害者“这才知道”或“只好知道”它的危害,从而下恒心远离这种危害的源头,进而把病治好。

在施用暴露技术时,如果并没有真正可怕的事情发生,其紧张、焦虑和不安情绪便会明显减轻。如将怕水的孩子推入水中,由于他已在水中,就会使原来怕水的心理逐渐减轻以至消退。一般说来,个体只要在其所惧怕的情境中呆上两小时,其症状就会明显减轻,所以要暗示、劝说甚至命令患者坚持下去。当然,为防止过度强烈的心身反应对原本有心血管疾患者再造成危害,所以使用此方法前应做必要的耐力检查,且征得患者同意。治疗时心理医生应在现场严密观察与适时终止。本法也可多次应用,逐渐延长暴露时间。

暴露疗法的一般原理:某一事物或情境在一个人身上所引起的恐惧体验,会激发他产生逃避行为,而不管此事物或情境是否真的构成了对他的威胁。物极必反,任何情绪,走向极端就会向反面转化。极端恐怖过后,恐怖情绪就会逐渐减弱和消退。由此,与其逃避,不如让患者面对。一旦患者毅然正视恐惧,恐惧就会减轻以至消除。

暴露法实施的程序或步骤:

首先,对求治者的身心状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确立主要治疗目标。

其次,向求治者讲明该技术的意义、目的和注意事项,要求坚定信心,高度配合。要向求治者说明满灌技术本身是无害的,但如果有回避行为,则会加重恐怖等症状,导致治疗失败。 

再次,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训练,也可结合采用肌肉系统放松法和示范法等,必要时,治疗师还可同求治者一起进行训练,以鼓励意志、毅力较差的求治者。

最后,疗程结束,布置“家庭作业”,不断训练,巩固疗效。

暴露法与系统脱敏法相比,虽然都是让患者暴露在恐惧情境之中,但二者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

其一,在暴露法实施过程中,恐怖情境出现时无需采用松弛或其它对抗性的措施。

其二,暴露法需让患者暴露于恐怖情境的时间较长,如治疗严重的广场恐怖并伴有严重焦虑的患者,每次治疗时间约需两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且是一次性持续暴露;而系统脱敏法的暴露时间一般不超过半小时,缓和、逐步进行,且在暴露期间要做放松运动。

其三,暴露法常用于治疗严重的患者,且一开始就让患者接触最严重的焦虑、恐惧刺激情境;而系统脱敏法一般则对较轻的恐怖症有效,且是让患者从焦虑、恐惧最轻的刺激情境开始脱敏,最后才能接触到最强烈的“焦虑等级”。

其四,暴露法既适用于个别治疗,也适用于集体治疗。如同时对5~6名广场恐怖症患者进行治疗,疗效与个别者相同。

暴露法的主要适应症:如恐怖症(特别是广场恐怖、乘车恐怖、演说恐怖、动物恐怖、血液恐怖、登高恐怖等症状)、强迫症、焦虑症、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等。

应注意,选用此法虽有时间短、收效快等优点,但应重视患者的心理承受力。如果患者痛苦大、实施困难,当中止治疗。

适合使用暴露法的患者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有明确的恐怖情境,并且恐怖对象单一。

第二,患者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有较强烈的求治愿望和积极的合作态度。

第三,身体健康,没有某些怕受刺激和惊吓的疾病,如心血管疾患等。以免出现危险或意外。

4.“强化疗法”又称“操作条件疗法”

是指系统地运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求治者某些适应性行为,以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性行为,这样的辅导、矫正或治疗方法。通常强化法是采用言语等手段不断地给求治者以激励和奖励。

强化疗法是建立在操作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该理论认为,个体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会影响其行为在以后发生的概率。一个具体行为的发生,就有一个直接结果紧随着这个行为,并导致这个行为在将来被加强了。如果行为的结果是积极的,如个体获得奖励,那末就会形成条件反射,这种行为在以后还会发生;如果行为的结果是消极的,如个体受到惩罚,那末就会产生消退作用,个体在以后可能不会再出现这种行为。因此,施治者可通过“操作”,以达到改变求治者行为的目的。

强化有连续强化和间断强化之分,包括阳性和阴性强化疗法,也可分为正强化、负强化正惩罚、负惩罚四种类型——

正强化技术阳性强化疗法、犒赏疗法):给予一个良性的刺激。

一个行为的发生,随之出现刺激次数增加或刺激强度增加,导致了行为的增强。正强化辅导或治疗,通常是提供奖赏以使良性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一种过程。如一小孩在公共场所唱歌,当即受到大家的赞扬,于是他唱得更欢,即不断给好刺激,好行为则不断增加。诸如赞扬、道谢等精神鼓励,都是正强化。

正强化的奖励方法可以是表扬、赞许,也可以是投其所好的实物、现金或代币奖券等。

负强化技术(阴性强化疗法):去掉一个负性的刺激。

一个行为的发生,随之出现刺激移除或刺激强度的降低,导致了行为的增强。负强化是终止一个反面刺激(负强化物)以使行为更加可能出现的过程。如一个有吸吮手指毛病的小孩,现在出现不吸吮手指的状况,大人立即停止对他的指责,结果,小孩不吸吮手指的良好行为增加直到完全改掉吸吮手指的毛病。

正性惩罚:施加一个负面刺激。

这是当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对随地吐痰者,当即罚款,结果使其减少随地吐痰或不再随地吐痰。

负性惩罚:去掉一个正面刺激。

当出现不良的行为时,不再给予原有的奖励。如当孩子出现贪玩迟迟不做作业的行为时,履行原来的承诺,免去这一次的奖励,结果使他迟迟不做作业的行为减轻或不再出现。

它们之间有区别也有联系,这里只是一种分解而已。

强化法有些方面同系统脱敏法。

其实,厌恶法、暴露法和强化法等不过是脱敏法的一些变种或亚种而已。

强化疗法适用于一些行为性障碍:儿童孤独症、癔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及慢性精神分裂症等。

5.“代币制奖罚疗法”又称“标记奖励法”、“代币制管理”

期望行为后给予筹码称为“代币”,代币兑换成“后援强化物”的方法称为“代币法”。以有价值或感兴趣的“货币替代物”来强化患者正常的行为,使其得不到强化的不良行为逐渐消退,从而使得到强化的良性行为逐渐定型。

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理,用奖励的方法强化对患者期望去掉不良习惯行为、塑造良好习惯行为,这样的一种方法叫代币制奖罚疗法,这是正强化和正惩罚的另一种或叫间接的形式。用两种分别代表奖励和惩罚的筹码(如小红旗和小黄牌),对接受调理或治疗的求治者的行为进行跟踪监督(如在家中餐厅的墙上挂个小黑板,小红旗和小黄牌就在小黑板上显示),根据每个疗程中红旗和黄牌的多少对求治者分别给以表扬、奖励或进行警示、指导,直到没有或基本没有了小黄牌。这一般是通过“家庭作业”进行。

操作过程中,也可对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不鼓励、不注意即不使用小黄牌,使不良行为逐渐消失。

代币疗法的基本构成——

加强期望的目标行为。

代币作为条件强化物使用。

代币兑换成后援强化物。

代币兑换后援强化物的数额。

获得代币强化的日程表。

将代币兑换后援强化物的时间、地点。

在一些案例中,还有一种“反应代价”(即问题行为的出现)步骤,要求确认有待消除的不良“靶行为”及它每次出现的时候代币丢失的数额(惩罚)。

代币疗法的应用——

代币管制是一种行为矫正方法,可以成功地用于各种治疗环境中的儿童以至是成人。

在代币管制中,要先确定靶行为并在它出现时立即给予代币,随后用预先定好的兑换率将代币兑换成后援强化物。

反应代价的出现会失去代币,此环节或步骤也可以采用并成为代币管制的一部分。

为了加强全面的行为改变,在代币促使靶行为(良好习惯行为)出现后,应逐渐减少代币的使用,直到有必要停止;因为这时良好习惯行为已经塑造并巩固。

按具体对象逐步制定出可行的、由简单到比较复杂的行为要求,如训练智残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时,根据已有能力提出稍高一点、可以达到的行为作为获奖标准。

根据个体的喜好,可采用小红花、小红旗、彩色图片、代币卷甚至是真正钱币等,以鼓励、提高其获得的兴趣、意志。

应允的奖励标记兑换方法,一定要坚持兑现,并且不能为迁就个别人、个别情况而随意变动,以此来坚定行为动机和促进疗法的成功。

代币制疗法适用于智残儿童、行为障碍儿童和康复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实践表明,在对多动症儿童、药瘾者和酒癖者等的矫治中,代币制疗法都有良好的效果。疗法不仅可用于个体,而且也可在团体行为矫治中实施。可以在医院包括精神病院使用,也可以在学校中使用,甚至可以在特殊教育的班级中以及在工读学校、管教所和监狱中使用。

6.“自我警惩疗法”

按照心理咨询师的布置,求助者“课后”对自己心理不健康而导致的不良行为,进行自我监控。时刻特别是在遇到容易犯病的时刻,警示自己一定不要犯病。为了使自我监控、警示有效,或在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就咬或掐自己的手腕等有关部位,以疼痛的感觉阻止将要旧病重发的行为;或在手腕等有关部位佩带一种信物(包括橡皮筋技术),在感到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就注视或紧捏它,直到旧病不发或基本不发。

7.“放松疗法”又称“松弛训练疗法”

是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或调节自身的生理和心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应对紧张、焦虑、不安,使生理和心理放松,从而调整或改善紊乱了的机体功能,可消除疲劳、镇静情绪、振奋精神,这样的一种心理保健或治疗方法。

如我国的“气功”、印度的“瑜伽(珈)术”、日本的“坐禅”、德国的“自主训练”、美国的“渐进松弛训练”以及唐僧“打坐超然沉思”等,都是以放松为主要目的的自我控制训练。其共同特点是放松、宁静、和谐、自然、超然。

不论何种松弛训练技术,只要产生松弛反应,其过程或步骤中都必然包含五个方面:

一是安静、淡雅的环境;

二是被动、舒适的姿势;

三是心情平静、肌肉放松;

四是精神内守(自我训练是通过重复默念或喃喃自语一个短句来实现,若是心理师辅导则由心理师吟诵解说暗示性的指导语);

五是结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现实的房间或其它场景里,眼睛慢慢睁开,松弛训练结束。

放松疗法的理论假设:认为一个人的机体反应包括“情绪”和“躯体”两部分,假如改变躯体的反应,情绪也会改变。

人在环境压力的情况下,会产生心理疲劳,人在心理疲劳的时候,常伴有体力不支、注意力涣散、情绪低落、学习或工作效率降低等现象。很早以前人们就懂得体操、游泳、热水浴、散步等能使人身体松弛;钓鱼、静坐、欣赏音乐和图画等能使人精神松弛。身心松弛疗法是对抗交感神经系统紧张反应、解除心理疲劳、恢复身心健康的一种自我调整训练技术,是医学界、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身心并重的新疗法之一。今天,各种松弛反应训练技术已成为人们增强体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有效方法;而且还广泛地运用于体育竞赛、文艺表演以及一切可能产生紧张、焦虑的情境,以对抗紧张、焦虑,从而保持或发挥良好的竞赛、表演效果。

在机体进入松弛状态时,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减弱,全身骨骼肌张力下降,呼吸频率和心率减慢,收缩压下降,耗氧量降低,并有头脑清醒、心情愉快、四肢温暖、躯体轻松、全身舒适的感觉。

松弛训练的关键在于产生意境,形成意念。当体会到这种感觉时,神奇作用也就会发生。

这里,着重介绍一下比较容易自学操作的“渐进性放松训练”、“自主训练”、“想象放松训练”和“深呼吸放松训练”的程序和技术。

渐进性放松训练——

是对肌肉反复进行紧—松、张—弛的一种练习,以取得肌肉放松和大脑皮层唤醒水平下降的效果。

肌肉放松训练的过程可为五个步骤:集中注意—肌肉紧张—保持紧张—解除紧张—肌肉松弛。

包括手臂—头—躯干—腿等部位的放松。

指导语(“暗示法”):躺在床上,伸出你的右手,握拳,使劲握,就像要握碎什么东西一样,注意手臂紧张的感觉,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好,放松,现在感到手臂很放松了。

手臂放松。

伸出右手,逐渐握紧拳头,使右前臂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伸出左手,逐渐握紧拳头,使左前臂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伸出双手,逐渐握紧拳头,使双前臂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头部放松。

皱起眉头及前额肌肉,似老人一样,耸起鼻子和脸颊,咬紧牙关,使嘴角尽量向两边咧,鼓起两腮屏住呼吸,似在痛苦状态下使劲一样,约10秒钟,然后放松。

躯干放松。

耸起双肩,使肩部肌肉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挺起胸部,使胸部肌肉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拱起背部,使背部肌肉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吸一口气,屏住呼吸,使腹部肌肉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腿部放松。

伸出右腿,右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使右腿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伸出左腿,左脚向前用力像在蹬一堵墙,使左腿紧张,约10秒钟,然后放松。

当各部位肌肉放松做完后,指导语:现在你感到很安静,很放松,全身放松了,让我们休息一会,然后结束本次的训练。

自主训练——

又叫做“适应训练法”,是自律、自生、自发性的训练,根据“自我暗示”和“催眠”时的放松而提出,经过修订,广泛应用。

要求被训练者放松坐好,闭上双眼,把头部挺直略向前倾,背轻靠在椅子上,两脚摆放如肩同宽,脚心贴地面,两手平放在大腿上。做三次深呼吸,排除杂念,把意念引导在手心,逐渐会感到注意力指向的部位慢慢地产生温觉。这时,心里可反复默念:“心静下来,心静下来……

开始,先由治疗者给予言语性指导,进而由被训练者自行想像。

自主训练有六个程式:沉重感、温暖感、缓慢呼吸、心脏慢而有规律跳动、腹部温暖感、额部清凉舒适感。

沉重感(伴肌肉放松)

指导语:躺在床上,请你闭上眼睛,想像治疗者我手里拿了一个10公斤重的铁哑铃,我将它放在了你的左臂上,你感到左臂很重、很重,抬不起来了;

我拿起了铁哑铃又放在了你的右臂上,你感到右臂很重、很重,抬不起来了;

我拿起铁哑铃再放在你的双腿上,你感到双腿很重、很重,抬不起来了。

温暖感(伴血管扩张)

指导语:请你继续闭上眼睛,想像来到了一间浴室,地板上放着许多小浴盆,里面装着温暖的水,浴室中间有一个舒适的躺椅,你走过去躺在上面,然后,你将左手伸向左上方的浴盆里,现在你感到手指尖热了,手心手背热了,手臂热了,暖流还在向上传……

接下来你又将右手伸向右上方的浴盆里,现在你感到手指尖热了,手心手背热了,手臂热了,暖流还在向上传……

接下来再将你的左脚伸向左下方的浴盆里,你感到温暖的水覆盖了你的左脚脚面和左腿,你感到脚心脚背热了,暖流仍在向上传……

最后,你将右脚伸向右下方的浴盆里,你感到温暖的水覆盖了你的右脚脚面和右腿,你感到脚心脚背热了,暖流仍在向上传……

现在,全身的血管在扩张,血液循环的速度加快了,你感到很温暖,很舒适,很放松,很轻松……

缓慢呼吸。

心脏慢而有规律跳动。

对心动过速者可辅助进行心脏训练。

腹部温暖感。

对胃肠不适者可辅助进行腹部温暖感训练。

额部清凉舒适感。

指导语:请你闭上眼睛,想像自己来到北方的一个小镇,正值隆冬季节,寒风刺骨,傍晚,你走进一家旅店,打开客房的门,屋内有通红的炉火,床上铺着厚厚的被褥,被褥很松软,你躺下去,睡着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你拉开窗帘,阳光很刺眼,又发现对面屋顶上白雪皑皑,原来是昨晚下了一场雪,似乎外面传来滴水的声音,你诧异地打开房门,打算一步跨进院子,没想到屋檐上几滴被融化的雪水,滴答滴答,滴在你的前额上,你马上感到前额非常清凉,很舒服,很轻松,很……现在,我从10~1倒数,数到1的时候你再轻轻地睁开眼睛。

对高血压患者可辅助进行前额清凉感训练。

想象放松训练——

常见的情景可以是在大海边,也可以是在松林里。

可给出这样的指导语:我现在在南海的银滩,一望无垠的大海,沙滩,我全身心放松地、静静地仰卧在海滩上,四肢自然地舒展开来,周围没有其他的人,我感觉到了阳光照射的温暖,触摸到了身下的沙子,沙滩把我送上沙床,给我做放松按摩,我感到无比的舒适,海风送来一阵阵的鱼腥香味,海浪奉上那欢快的歌唱,迎接我的造访,我沉浸在这回味无穷的鱼腥香味里,我陶醉在这永远的海浪声中……

或者:我现在在香格里拉的原始森林,我全身心放松地、静静地仰卧在松林里,触摸到了身下铺成地毯般的松,四肢自然地舒展开来,周围没有其他的人,我感觉到了晨曦透过松枝后的温馨照射,照射在我半闭着眼的脸上,我吸着翠绿的松枝释放出的氧气,嗅到从松树根底下沁出的干巴菌的腐臭香味,聆听着微风扬起的松涛,闻到松涛送来阵阵的甜蜜耳语,我沉浸在这回味无穷的干巴菌香味里,我陶醉在这永远的松涛甜蜜声中……

我现在在……(在维也纳听古典的、朦胧的音乐)

“安全岛技术”:或躺或坐,闭目,放松,入静。暗示自己,任何烦恼都不得进入我的“安全岛”,感到岛上的气味、气息、温度、景色,什么都是宜人的,令人流连。并且只有自己才能入内。安全岛可以是实地的岛子,也可以是别的风景、音乐、画面以至是虚拟的什么。

深呼吸放松训练——

运用特殊的呼吸方法以控制、调节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从而提高吸氧水平和增强身体活动能力,改善心理状态,治愈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这样的一种心理治疗技术。

让被训练者站定,双肩下垂,或坐下,双手放在坐椅的扶手上,或平躺在床上,将手放在身体两侧,闭上眼睛,用鼻子轻轻地吸气,让气到达下腹部(腹部有意识鼓起),然后,嘴巴微微张开,慢慢地将气呼出来,一吸一呼算一次,在呼吸的同时默念:吸进来我身心安爽,呼出去我面带微笑,此时此刻真美妙。

治疗师可以配合被训练者的呼吸节奏给予如下指示语:一呼……一吸……一呼……一吸……

或者: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出去……

可细分为三种技术:

胸腹式深呼吸交替训练。平躺在床上,两手分别置于胸部和腹部。先吸气并隆胸,使意念停留在胸部上,此时置于胸部上的手会慢慢随之升起,然后呼气;再吸气并鼓腹,使意念停留在腹部上,此时置于腹部上的手会慢慢随之升起,然后呼气。这样反复交替训练,不断体验胸、腹部的上下起伏及呼吸时舒适轻松的感觉。

意念性深呼吸训练。面对空气新鲜的树林、草丛、小河、山野或“第二自然”等地方站立,两手自然垂于两侧。吸气时双臂缓缓抬起至与地面平行,想像新鲜空气自十个手指进入,随手臂经肩部到达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然后缓缓呼气,想像浑浊空气沿着两条腿自十个脚趾排出,同时双臂缓缓放下呈自然垂直状。如果躯体某部位有疾患,则吸气时可用意念让新鲜空气在该部位多停留一会儿。

按摩式深呼吸训练。站立,两臂侧垂,做一次深呼吸,吸气时缓缓举起双臂同时握拳慢慢伸向身体两侧,与躯体呈十字状,然后脚跟着地,呼气,两臂松拳恢复侧垂状。深呼吸后改做平静呼吸状,同时两只手掌分别平放在左右胸大肌做上下按摩,再放在腹肌上做上下按摩,最后左手放在右肩上,右手放在左肩上,分别作由肩向臂、由臂向肩按摩。按摩结束后继续深呼吸,呼吸后再按摩,如此循环往复进行。

广义地说,赤脚在沙滩上奔跑、在水中仰游、在毛毛雨中行、让微风拂面以及按摩、沐浴和睡眠,都属于放松疗法。

放松疗法的主要适应症:可治疗焦虑症、恐怖症等,且对各系统的身心疾病甚至一些慢性病都有较好的疗效。

被训练者或求治者回去后可每日练习1~2次,每次15分钟左右。施治者应该向求治者强调,开始几次的放松训练并不能使肌肉很快进入深度放松,需要坚持下去,才会有效果。

松弛训练可调整大脑皮层和内脏器官的功能,特别是调整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然而,诸多案例表明,这种调整的效果仅是根据被训练者对主观经历的内部感受的陈述所知,却不能用客观标准去衡量,因此就难以准确知道机体功能失调的情况以及松弛调整的程度。尤其是那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人,很难达到完全的松弛状态。

另外,放松训练也是系统脱敏法的一个重要环节;而且与生物反馈仪并用可收到生物反馈治疗单独进行时所达不到的效果。

8.“生物反馈疗法”又称“生物回授疗法”、“植物神经学习法”

“反馈”,是指一个系统的输出信号,重新返回到本系统,对本系统功能起增或减调节作用,这样的一种现象。

“反馈疗法”以此原理,根据反馈信号,调节个体体内不适的内脏机能及躯体的其它机能,达到防治心身疾病的目的。

生物反馈疗是利用现代生理科学仪器,通过人体生理或病理信息的自身反馈,进行有意识的心理训练和意念控制,这样的一种新型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人类借助于仪器认识自身在一般情况下不能被感知的生理微弱信息变化并学会有意识地调节内脏反应(如控制自身的心律、血压、皮肤温度、胃肠蠕动、脑电波、肌紧张、情绪、汗腺的分泌等的活动情况)的一种治疗,是学习理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工程、微电子技术与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心理(情绪)反应和生理(内脏)活动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心理社会因素通过意识影响情绪反应,使不受意识支配的内脏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利用电子仪器准确测定内脏和躯体的正常和异常活动状况,并把这些信息有选择地放大成通过视觉或听觉等能自身感知的信号,反馈给受试者,通过学习、认知和生物训练,建立新的行为模式,实现有意识地控制内脏活动和腺体的分泌,这便可以消除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恢复身心健康。

生物反馈治疗可分为两类:

一是减低生理活动。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由于应激所引起的病变。如治疗心身疾病、疏导情绪障碍、矫正不良行为等。在生物反馈的同时可结合应用放松训练、自我暗示、想像技术等。

二是增强生理活动。主要用于神经肌肉的训练与新行为的建立。如治疗中风偏瘫、矫正性功能障碍等。治疗时可先结合放松训练,使情绪稳定并增强对自身内部信息的敏感性,再配合想像疗法、作业疗法、物理疗法等多种技术。

该疗法治疗的主要目的是让躯体肌肉和精神状态放松,解除患者心身警觉、反应过度的状态,使之既不对过去念念不忘,也不对将来忧心忡忡;但是,这种疗法也是不能解决现实性问题的(如为患者排除“应激源”)。

此疗法训练目的明确、直观简单、指标精确、安全有效,目前一些心理医生用得比较普遍。

物反馈治疗设备仪器有:肌电反馈仪、皮肤温度反馈仪、皮电反馈仪、脑电反馈仪及脉搏反馈仪等。

生物反馈治疗的主要适应症:一些身心疾病、神经症及某些精神病,职业性肌痉挛、腰背痛、肌肉萎缩、肌无力、大小便失禁、性功能障碍等。另外,一些特殊的职业,比如对飞行员和射击运动员的技术训练方面,运用生物反馈疗法都有明显的效果。

9.“静默法”

静坐,闭目,凝神于某种形象物体(如一束鲜花),进入某种意境(如畅游于湖光山色之间),排除一切杂念使心境宁静。我国气功中的“静功”、印度“瑜珈”中的某种类型和日本的“坐禅”等,都属于这一方法。

10.“冥想法”

参见“精神分析法”。

11.“自我催眠法”

参见“精神分析法”。

12.“发泄疗法”—“宣泄疗法”

人们在受到心理创伤之后,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如愤怒、仇恨、痛苦、失意、悲伤、罪恶感、被遗弃感等,或对不平、不幸之事回避、逃避。这些消极情绪憋在心里会形成“心结”,甚至会无穷尽、无休止地消耗人的宝贵时间和精力。

提供一个专门的场地或环境,设定攻击“对象”和破坏目标,在道德、纪律、法规允许的前提下,让患者暴露出“原我”,随心所欲地嬉笑怒骂、淋漓尽致地大打出手。这样把负面情绪排解出来,恢复正常或良性的心理状态。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再上升一个境界,施用“宣泄疗法”,则治疗效果更佳。

常用的发泄—宣泄方法有:

空椅子技术。准备两把椅子,来访者坐在其中的一把,另一把是想像中的人(或事物)。可引导来访者体验自己和对方各自的情境,让来访者通过前后角色变换而在两者之间展开一场对话,使来访者把自己受到心理创伤的心情全部投向这把空椅子上,实现情绪的宣泄,进而认识和领悟自己的问题,达到促进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的目的。

诉说事件及倾诉感受。来访者在说出自己经历的事件及其内心感受之后,就会有“一吐为快”、“心里好受多了”的感觉。心理师对来访者的遭遇表示理解、同情,让来访者感受到你能够接受他,甚至是他的知音。

情感发泄。选择一个僻静的地方,最好是空旷的原野或无人的山顶,引导来访者暴发出压抑的情绪,如引导来访者痛哭或大声喊叫。

行为暴发。在营业性的发泄场所里,备有各种各样的设施,供人们发泄自己的情绪。来访者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发泄对象和发泄方式,可以对自己的“老板”、“上司”或其他“使自己受气的人”进行痛骂、鞭打、刀砍、枪毙,以发泄自己的悲伤、愤怒、仇恨的情绪。

13.“逆转意图疗法”又称“矛盾意向疗法”

让求治者故意做感到害怕的活动,从而使求治者对该活动感到无所谓,不再害怕。如让失眠者通宵达旦不准入睡,并且白天照常工作,直到迫切有了睡眠需要,才给以补偿性的睡眠,然后恢复正常的作息。

14.“观察学习技术”—“模仿学习疗法”又称“模拟疗法”、“示范性疗法”

浅显的机制:“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适用于儿童行为障碍者的集体治疗中,通过与正常适应良好行为者相处,“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以消除不良行为,模拟正常行为。

其原理来自社会学习理论。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行为的反应倾向,以取代不适当的反应,从而引导出正确的或良好的行为来。

模仿学习通常采用看电影或录像、听录音等方式。须由治疗师示范。

15.“游戏法”

游戏也是一种学习行为,一种行为疗法。

16.“思维阻断疗法”又称“思考停止疗法”、“思维控制疗法”

是一种治疗强迫性思维等症状的技术。在求治者产生强迫思维时,通过外部控制的手段,人为地抑制并中断其思维,如对自己大喝一声“停止”,经过多次重复,促使不良症状消逝。

思维阻断疗法的理论假设是:如果人的外在行为能通过抑制来加以阻止,那末,内隐的行为也能通过抑制来阻止直至消失。

基本方法:

一是进入放松状态。

二是让求治者想像那些使他焦虑、烦恼的做法、念头或明知不对但不想不行的强迫观念。

三是这时警示求治者“停止”!求治者也同时大声命令自己“停止”!

适应范围:

一是强迫、恐怖、焦虑和抑郁等神经症。

二是抽动、肌痉挛、口吃、咬指甲和遗尿等习得性不良习惯。

三是贪食、厌食、烟酒和药物成瘾等不良行为。

四是阳痿、早泄、阴道痉挛、性交恐怖和性乐缺乏等性功能障碍。

五是恋物癖、异性装扮癖、露阴癖等性偏离

六是慢性精神分裂症和精神发育迟滞的某些不良行为。

17.“行为塑造法”又称“行为演练法”、“连续逼近法”

“塑造”,是用来培养一个人目前尚未做出的目标行为的手段。

“行为塑造疗法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如让海豚钻火圈等)强化应用的原理,培育和养成新反应或新行为、改变不良行为习惯,这样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

采用逐步晋级的作业,通过强化手段,矫正人的行为,使之逐渐接近某种适应性行为模式。在行为塑造过程中,多采用正强化的手段,即一旦所需要(良性)的行为出现,就立刻给予奖励。如父母强化孩子学走路。孩子先抓住父母的手走,后扶着家具走,再自己独立走。当能扶着家具走,就不对抓住父母的手走的行为进行表扬,而对扶着家具走进行表扬,同理,对孩子自己独立走进行表扬。

适用范围:鼓励孤独症儿童说话,改善或消除恐怖症及神经性厌食症、肥胖症;用来改善或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交和工作的行为;用于对低能者的训练;用于治疗某些性功能障碍。

18.“自我调整法”又称“自控法”、“自我管理法”

行为者本人通过确定目标、自我监控、自我强化等手段,达到消除不良习惯行为的目的。主要适用于戒烟、戒酒、戒毒瘾及消除贪食症等。

19.“行为契约法”

为达到校正某个不良行为的目的,双方达成一个协议,彼此遵守。用于治疗儿童不良行为以及成人的靠自己的力量难以克服的某些行为。双方的另一方可以是当事人的监护人或受监护人委托的心理师。最好是书面的协议,并明确规定一个疗程的目标、方法和步骤。建立契约,注意行为问题要一点点校正,逐步进行。但对于违约的情况要有严格的制约措施。

20.“自信训练法”

也称为肯定性训练。其目的是通过训练,增强个人的自信心,在实际工作和生活情境中敢于公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和观点,消除惧怕或自卑的心理,维护自己的权益,拓展其自我肯定的行为。

21.“消退技术”

原理是人类的不良行为和病态心理都是不良刺激持续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消除这些不良的强化作用因素,不良行为就会消失。消除这不良强化作用或不良强化因素不再出现就是消退。如孩子哭,大人不理他,他也就不哭了。这“不理”,便是消退技术。孩子明天要考试,今天晚上家长不提“考试”二字,孩子反而不紧张、烦躁。这“不提”,便是消退技术。

22.“泛化技术”

一个行为被强化,可能扩大到其它行为。由一种扩大到一类。如称赞孩子在数学方面好,孩子不仅进一步学习数学,也同样努力学习语文等功课。

23.“预防法”

主要用于治疗强迫症等。患者在发生强迫性洗手或仪式动作前,在心理师鼓励、监督下克制自己的行为,有意去从事其它活动,并坚持下去。随着“预防”的成功,逐渐撤消监督人。焦虑、烦恼、自我强迫由严重而逐步消除,这往往是因为首次“预防”的成功。

24.“作业疗法”

有两个含义。一是“悲伤的作业”——患者在第一次咨询治疗的时候,或因为“阻抗”,或因为一时没来得及完全想出、说出,所以不会真正把所有的问题都说出来,另一方面,即使认为完全说出来了,但也不意味着、不等于心情就能完全平静下来,也不是凭一次、两次的咨询治疗就使情绪快要崩溃的患者,能马上重新振作起来。还需要经受一段痛苦的、悲伤的体验,接受几次、十几次的咨询治疗。二是对一些患者的咨询治疗,往往需要一个甚至几个疗程,这就需要在离开咨询治疗室后,布置“家庭作业”,患者按作业的要求,做一些活动并有记录,以便下一次咨询治疗时接受心理医生的检查。它是配合其它疗法的辅助或交叉方法。

25.“刺激控制疗法”

是从“操作性条件反射”研究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行为治疗技法,它通过系统地操纵那能控制环境刺激(如消灭应激源或控制应激源刺激程度的大小)的技法,来矫正人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

26.“自我主张训练法”又称“自我指导训练

引导没有主见的人在他人面前能自作主张。

27.“感觉统合训练法”

属于神经系统功能的训练。该法的创立者认为,学习依赖于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而高级功能的实现是以基本的感知觉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因此,对基本的心理过程进行训练就可以改善脑功能,进而提高学业成绩。

认为以“前庭系统”失常为核心的感觉统合障碍或失调造成患者对肌肉运动的控制不良,对空间的认知不足以及身体感觉信息的输入与处理受损,因而发生听、读、写、算及交往的障碍。感觉统合障碍或失调表现在运动协调功能、身体平衡功能、结构与空间知觉、视听语言功能及触觉防御等方面。感觉统合训练由专家设计专门活动,提供给儿童以各种刺激,使儿童自动形成顺应反应,促成其对感觉的协调统一。当儿童自己寻求某种活动并可以自控时,感觉统合便形成了,儿童的学习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增强。感觉统合治疗的实施是采取游戏的方式,利用特制器具进行全身运动。

训练的对象可以是患“神经性紊乱综合征”、“感觉综合(统合)失调症”、“攻击性行为”、“学习能力障碍”、“学校恐怖症”和“多动症”等的少儿。

28.“现实疗法”

法的创立者认为,人类有归属、力量、自由、快乐等4大需要,认为来访者要对自己的生活负责,对自己的行为、情感负责,人生既要快乐同时也要负责。通过制定计划并坚持执行,帮助来访者有效地控制或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把真实的世界同来访者不恰当或不正确的感知的世界区别开来,从而达到对行为、思维和情感的矫正。

29.“动作心理调整法”

有的心理师提出“动作心理学”,进而提出“动作心理调整法”。动作心理调整法主张个体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自己的身体上,认为我动故我在,若我不运动,便失去了身体,自己便也不存在了;动作心理调整法还主张天地人统一考虑。有的患者说:我的一些烦恼,在跑步的过程中,都解决了。

据提出者讲释说,动作心理调整法还包括体育(如跑步、游泳等)疗法和舞蹈(包括健美操)疗法等。笔者认为,“动作”是分解的、单一的、局部的活动,而“行为”是综合、复杂、完整的动作。所以动作心理调整法——运动心理调整法,是行为疗法的亚种或局部深化。

30.“体育疗法”

31.“书画疗法”

32.“阅读疗法”

33.“舞蹈疗法”

体育、书画、阅读及舞蹈,很好理解,对它们甚至都不用解释。它们既是动作、运动,“行为疗法”的分支或亚种,又是独自成型的4个疗法;所以,在“行为疗法”这里列出来,将于下面的“(八)其它一些疗法”中再稍作介绍。

34.“认知行为疗法”

如行为疗法的开头部分所论述:今天的行为治疗,在认知心理学的强大思潮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冲击下,从理论指导到具体方法也在发展。重视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中介调节因素的作用,如人的认知等复杂因素。新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行为和心身活动是通过使环境变化因素转换为认知因子的途径而传递的,并经由情绪和动机的激发才导致人的各种行为,即公式SORSCR

因此,“认知行为疗法”放在“认知疗法”部分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