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音 乐 疗 法


  

“音乐疗法”≥“戏剧疗法”

音乐治疗以及把京剧演唱活动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调适方法。

用音乐治疗疾病称之为音乐疗法,它既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可分为三个档次:狭义的乐疗,执着或爱好者的自娱自乐和自我展示,任何人都可以在愁烦的时候唱上两段。

关于自娱自乐和唱上两段,不妨从京剧演唱活动说起

在喊了十多年的“抢救京剧”后的今天,有观点说传统京剧只是“幽灵”。

该观点说,中国传统的戏剧是传统的小农经济下的社会产物。那时的阳光比现在恬淡,悠闲的人们看看戏,一天就这样打发过去了。可对现代人而言,时间就是生命、金钱。人们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所追逐着,快节奏地、不停地竞争、占有、攀比。就算是什么事都不做的有钱人,他的心也未必是闲着的。他那颗躁动不安的心无法适应慢节奏的京剧唱腔;他需要发泄、释放和刺激。

该观点认为,一代有一代的艺术。传统的中国京剧确实已经死了,只能作为标本陈列在博物馆的橱窗里,供现代人发“怀古”之幽情。谁也没有力量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往后转,重新回到田园牧歌的小农时代。而对戏剧进行重构、再塑,恐怕最后所制造出来的只是现代人认为的一个“戏剧怪物”,并不是传统戏剧本身。故讨论“传统戏剧路在何方”,是没有意义的,这等于是勉强一个死人从坟墓里爬出来,让他开步走一样。

关于“普及”或“抢救”京剧。

笔者是京剧爱好者。

“文化大革命”后、提出“抢救京剧”之前,笔者曾建议通过做普及工作,繁荣京剧。其中说:重新出版发行京剧的脚本,供广大京剧爱好者自学使用。有那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午间半小时》-“空中信箱”节目播放我的文稿为证。

来发现,普及京剧很难成为现实。近些年来,尽管国家通过“音配像”工程来抢救京剧,还有“打擂台”、“过把瘾”、“跟我学”、“空中剧院”、“九州大戏台”等京剧的电视栏目的播出,但终也未呈现出普及之势

于是冷静一想:原来实际上难以普及。因为这京剧是阳春白雪,对这种博大精深的艺术,不能用“属而和者”的多少来论英雄;同样,也不能按票房价值的大小来证明或判断京剧生命力的强弱。目前京剧改革,有的地方把它推向市场,用管理、经营企业的方式来运做京剧,这不可思议。

“无价”有两种含义:一是“用金钱是买不到的”,二是“分文不值”。京剧的“无价”是前者。

还是按它本身的规律来行进吧。所以笔者今天说:京剧既没有死也不会死,说“普及”是幼稚了点,说“抢救”是惨了点,也许“弘扬”的提法客观一些。它应该从有这方面的特殊能力的少儿抓起,它必须由专业者(无论他们是为了生计、职业还是为了追求事业)来“传承”,它也需要一些以中老年人为主的票友、爱好者来支撑和辅助。但对许多人来说倒不如把京剧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调适方法。

一般说来,除了有这方面的艺术细胞、喜爱和勤学苦练等,非专业演唱京戏的人还得具备两个条件——“有钱”和“有闲”。这些,都是无法普及的理由。否则,对演唱者来说“难唱”,对欣赏者来说“难听”。

我们可以把非专业演唱京戏的人分为三种,他们对自己可以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一是戏迷票友。可按专业的水平要求自己,登台演出。

二是爱好者。按业余水平,有时候参加一些业余演出活动,基本上能演唱下来,观众也不会“喝倒彩”。

三是一般娱乐者。无所谓能不能唱下来,随时随地哼几句、吼几声。

而这三者其中的共同动机或目的都是寻求快乐、过把瘾。这就引出“把京剧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调适方法”的话题。

进而把音乐作为心理健康的一种调适方法。

“音乐疗法”≥“戏剧疗法”,是“娱乐疗法”中主要的一种,也是“环境疗法”的一种

娱乐疗法,是指通过各种娱乐活动(如听音乐、歌咏、戏剧表演、舞蹈、游戏、下棋、打牌、游园等),来陶冶性情、增进身心健康,这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遵循“自愿参加、因人而异、和谐自然及潜移默化”的原则,使治疗融合在娱乐之中。

娱乐疗法有十大好处:

一是增强肺的呼吸功能。

二是清洁呼吸道。

三是使肌肉放松。

四是有助于发散多余的精力(以上4点属于生理功能)。

五是有益于抒发健康的情怀。

六是消除神经紧张。

七是帮助驱散愁闷。

八是减轻“社会束缚感”。

九是有助于克服羞怯的情绪。

十是有助于乐观地对待现实(以上6点属于心理功能)。

俗话说:“男愁唱女愁哭。”其实,女的愁了也唱。这说明人往往需要通过唱来排解心中的愁苦。何况,格调高雅、意境深远、具有一定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音乐,往往能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激发起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绪,达到心理保健和治疗疾病的效果。我国古时“以戏代药”的说法,就是“音乐疗法”,谓之“乐疗”。

雨果说:“音乐是思维着的声音。”

笔者的京剧辅导老师说:“唱京戏的人不用上医院。”说法有些偏激,但“演唱京戏有利于身心健康”,这是有道理的;他说的“不用上医院”,就是指的以戏代药、乐疗。

关于狭义的乐疗

音乐为何能治病?因为音乐能影响人的情绪。

现代医学科学认为,乐疗主要是通过音乐的波动、节奏,与人类自身的生理、心理发生效应,而达到养生、疗疾的作用。音乐是一种波动,人体也有波动,如脑电波、肠胃蠕动、心跳的声音等;音乐又是一种节奏,人体的运动有节奏,如呼吸、心跳等。它们之间一旦产生共振、谐振,人就会觉得神清气爽。如人的心脏搏动频率是70~90/分,所以人在通常情况下最感适宜的音乐节奏就是70~90/分。

乐疗,对神经性头痛、心悸、失眠、焦虑、烦躁、情绪波动、思虑过度、精神忧郁等症状,有明显的调适效果;对慢性身心疾病患者,具有很好的疗效;对具有一定音乐水平的患者,更能取得出人意外的疗效。

当然,具体治疗的操作,要因人而异,即选曲时要根据年龄、性格、经历和音乐修养等因素而定,做到辨病选曲、随曲入境。

采用音乐疗法治疗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其施治环境应清雅静谧、舒适美观、光线柔和、空气新鲜,必要时可搁置盆景和焚香,以使人心旷神怡,渐入“乐境”,速见疗效。

①音乐中不同的节奏、旋律、响度、音调和音色作用于人体,会产生共振,使一些器官产生兴奋或抑制,进而产生不同的机体效应和情感效应。例如:

悦耳的乐音、舒缓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具有止痛、镇静、降压及稳定情绪的作用,可唤起人的情感,使人心平气和,欣赏中进而在脑海形成心理图像,在感受中又产生新的联想和意境,使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陶冶。

欢乐的音色、明快的节奏,使大脑及整个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具有兴奋作用,使人精神振奋、焕发,消除躯体和精神上的疲劳,增强注意力,增加生活情趣,有利于患者心身疾病的康复。

轻松、和谐的声波,能潜入大脑皮层,对神经系统产生良性刺激,促使人体分泌有益健康的“激素”(即“荷尔蒙”,由“内分泌腺”分泌而出。内分泌腺是人体内一些无输出导管的腺体,它的分泌物对整个机体的生长、发育、代谢和生殖起着调节作用),提高活性,调节血流量以及气的运行,使肠胃的蠕动有规律,唾液和胰岛素增多,进而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功能。

音乐的治疗作用,我国古代就已十分重视,音乐作为抒发情感、排解郁结的一种方式,很早就在医学上运用了。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通过“五行”(金、木、水、火、土)可以调节人的功能和情志,其调节作用是经过“心神”和直接影响“五脏”(心、肝、脾、肺、肾)并之间发生共鸣来实现的。其中有一种说法是:

闻其宫声,悠扬谐和,使人温良而宽容,可增进食欲;

闻其商声,铿锵刚劲,使人豪爽而正直,可荡涤心灵;

闻其角声,畅快平和,使人恻隐而仁爱,可舒肝解郁;

闻其徵(zhi,上声)声,抑扬咏怀,使人乐善而好施,可振奋人心;

闻其羽声,轻灵剔透,使人恭俭而礼让,可放飞心灵。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易水壮别时,有这样的记载:“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复为羽声慷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这段文字表明:单独一个音符或音阶,不能明显地表达一种心境,需要在整个的曲子里体现。这段表述中说的“变徵之声”和“复为羽声”是出现在整个曲子里的,这才能使士“垂泪涕泣”或“发尽上指冠”。

司马迁的闻其变徵使人悲哀或悲壮,闻其羽声使人慷慨或愤怒,也算是乐疗或音乐效应的一家之言。

也有人认为,自然界中的天然音响有益于身心健康,具有治疗和康复作用,可以享用。例如:

雨声催人睡眠。

蛙声能够遣怀。

雷声使人振奋。

鸟鸣可以解忧。

有人对“辨病选曲”进行了归类。例如:

产妇,宜聆听轻松、幽雅、抒情、舒缓、优美、悦耳、爽心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和轻音乐,这有助于解除产前的紧张焦虑情绪,能松弛心情、充满信心、减轻疼痛,有利于顺产。

抑郁症患者,宜听旋律流畅、节奏明快、情调欢乐一类的曲子。

焦虑症患者,宜听旋律清丽、节奏舒缓、情调悠然,风格典雅一类的乐曲。

爆发型人格障碍患者,宜听旋律优美、节奏委婉、乐音悦耳、意境恬静一类的乐曲。

失眠症患者,宜听节奏少变、旋律缓慢、音色轻悠、响度朦胧一类的乐曲。

便秘症患者,宜听优美悦耳、轻悠爽心一类的乐曲。

在精神病医院,一些乐曲可作为治疗抑郁、躁狂、假性痴呆等疾病的辅助手段以及促进精神康复的方法。

在普通医院的病房里,播放合适的轻音乐,可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有助于消除患者的悲观、压抑、紧张等不良情绪。

有人甚至对“辨病选曲”都具体化了。例如——

a.治疗失眠及神经衰弱:外国的《小夜曲》、《摇篮曲》、《催眠曲》、《幻想曲》、《圣母颂》、《G大调托利奥》、《卡门》、《仲夏夜之梦》、《梦》等;中国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军港之夜》、《渔光曲》、《良宵》等。

b.治疗头痛:外国的《A大调抒情小乐曲》等;中国的《三潭印月》、《彩云追月》、《平湖秋月》等。

c.治疗高血压:外国的《小提琴协奏曲》等;中国的《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姑苏行》等。

d.治疗便秘:外国的《小步舞曲》等;中国的《渔舟唱晚》等。

e.治疗癔病:外国的《田园交响曲》、《仲夏夜之梦》等;中国的《病中吟》、《让我们荡起双桨》、《青年圆舞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在希望的田野上》等。

f.调理肠胃功能紊乱:外国的《钢琴第七号奏鸣曲》等;中国的《平湖秋月》、《马兰花开》等。

g.排解忧愁:外国的《悲怆圆舞曲》、《B小调第14交响曲》、《蓝色狂想曲》等;中国的《百鸟朝凤》、《草原晨曲》、《春天来了》、《采茶扑蝶》、《喜洋洋》、《八月桂花遍地开》等。

h.解除抑郁:外国的《匈牙利狂想曲》、《苏格兰C小调》、《B小调第14交响曲》、《B小调第40交响曲》、《A大调意大利协奏曲》、《蓝色多瑙河》、《蓝色狂想曲》、《忧郁圆舞曲》等;中国的《梅花三弄》、《高山》、《步步高》、《良宵》、《空山鸟语》、《百鸟朝凤》、《夜深沉》、《光明行》、《丰收锣鼓》、《金蛇狂舞》、《喜洋洋》、《喜相逢》、《旱天雷》等。

i.缓解焦躁、制止易怒:外国的《第六交响曲》、《第八交响乐》、《A小调奏鸣曲》、《D小调交响曲》、《F大调四重奏》、《蓝色多瑙河》、《康塔塔》、《月光奏鸣曲》、《田园交响曲》等;中国的《彩云追月》、《汉宫秋月》、《二泉映月》、《流水》、《马兰花开》等。

j.安定情绪、充实心灵:外国的《命运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第四交响曲》、《A小调四重奏》、《A大调第六奏鸣曲》、《A大调意大利协奏曲》、《蓝色多瑙河》、《拉网小调》、《花之圆舞曲》等;中国的《春江花月夜》、《雁落平沙》、《塞上曲》、《春风得意》、《姑苏行》等。

k.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外国的《餐桌音乐》、《图画展览会》等;中国的《欢乐舞曲》、《快乐的嗦》、《花好月圆》等。

l.消除疲劳:外国的《假日沙滩》、《水上音乐》、《大海》等;中国的《彩云追月》、《喜洋洋》、《云南民歌·猜调》等。

m.调适思乡:外国的《思乡曲》、《回家》等;中国的《马思聪思乡曲》、《月之故乡》、《春到沂河》等。

n.排遣失恋:外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等;中国的《梁祝》、《草原之夜》等。

o.临终关爱:外国的《安息圣日歌》、《天上欢乐歌》、《平安夜歌》、《赞美歌》,《秋日的私语》、《梦幻》、《回家》、《安魂曲》、《葬礼进行曲》等;中国的《牧歌》、《祝你平安》、《道教万年欢》等。

其实,治疗的对象可简单地分为两种:躁狂与抑郁。

同理,不良、不健康特别是邪恶、淫秽的音乐会引发疾病,古人说甚至还会乱世、亡国呢。

恐怖的旋律、怪诞的音调、刺耳的和声、疯狂的节奏,会对人体神经系统形成紧张、强烈、恶劣的刺激,这能破坏心脏血管的运动规律,导致情绪不安、烦躁易怒、恶心呕吐、头昏脑涨及血压升高等,会诱发心脑血管的疾病。其实现代有些流行音乐就是一种高分贝的噪音,对人的身心健康很不利。

关于杀人乐曲《黑色星期天》—《黑色星期五》对人的心理的负面影响。

国外曾有心理学家对不同交响乐队的队员进行对照测试。结果发现,以演奏古典乐曲为主的乐队成员大都心情平稳、愉快、健康;而以演奏现代乐曲为主的队员70%的神经过敏,60%的容易烦躁、动怒,22%的情绪消沉,还有一些人经常失眠、头痛甚至还患其它身心疾病。

另有人对音乐爱好者做过调查,发现在经常欣赏古典音乐的家庭里,人与人的关系相处得比较融洽、和睦;经常欣赏浪漫派音乐的人性格都比较开朗、思想活跃;而热衷于嘈杂的现代派音乐的家庭里,成员之间经常争吵不断,有的甚至躁狂。

一般来说,镇静、催眠性的音乐应在临睡前听,有助于睡眠或放松、休息;兴奋性的音乐宜在早上或上午听,使人精力充沛、意气风发;解忧、排郁性的音乐可在任何时间听,让人坚定信念、充满自信。

也许以上的分法有机械之嫌,因为一个曲子不只是治疗一种病症。也许称“音乐保健”、“音乐减压”比“音乐治病”要准确一些,因为它主要的功能是让人放松、挤掉烦恼、排解焦虑和疲劳、加快患者康复等。

笔者经历了坎坷的人生,从青年期,陆续搜集、综合了如下的一些乐曲,在不同的时候或根据不同的心情,选择它们,或吹拉弹唱,或在放松的情况下对他人演奏、演唱的这些乐曲进行现场或音像鉴赏。它们是:

《春到沂河》、《高山流水》、《姑苏行》、《三潭印月》、《平湖秋月》、《彩云追月》、《渔舟唱晚》、《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步步高》、《光明行》、《欢乐颂》、《春江花月夜》、《梅花三弄》、《小河淌水》、《草原之夜》、《空山鸟语》、《夜深沉》、《献给爱丽丝》、《二泉映月》、《小狗圆舞曲》、《友谊地久天长》、《良宵》、《病中吟》、《紫竹调》、《流浪者之歌》、《苏武牧羊》、《赞歌》、《渔樵问答》、《月光下的凤尾竹》、《月之故乡》、《橄榄树》、《阳春白雪》、《冰山上的雪莲》、《喜洋洋》、《秋日的私语》、《牧歌》、《祝你平安》、《梦幻》、《回家》、《道教万年欢》等。

以上这些乐曲,笔者还编辑在“心桥心理健康”公益网站的诸多栏目里。

还有《少女的祈祷》、《青年圆舞曲》、《百鸟朝凤》、《思乡曲》、《送别》、《豪门恩怨小号曲》、《马兰花开》、《让我们荡起双桨》、《洗衣歌》、《月儿高》、《新疆好》、《咱们新疆好地方》、《西藏舞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骑兵进行曲》、《运动员进行曲》、《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渴望》等,也将陆续编辑在“心桥”网站里,与大家一起欣赏和分享。

说明:以上对狭义乐疗的整理,其中对古代“五音”及“辨病选曲”部分的外国乐曲绝大多数者的医疗作用,笔者未经验证,仅供参考。但敢肯定的是,轻松愉快、健康向上的乐曲不会起什么副作用,之间也不会相克。以上介绍的诸多乐曲,约有1/4的,笔者曾用口琴和二胡等乐器演奏过,就叫做“主动式音乐疗法”吧,个中自我欣赏以至陶醉的美好感觉和体验,不可名状。

维也纳音乐会就是非常好的乐疗。我国近年电视上的“京剧戏迷票友俱乐部”和“京剧戏迷票友大赛”成了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中老年人的乐疗享受。云南京剧院有位专业人员说得好:“我不赞成‘唱了一辈子的戏,唱腻味了。现在好不容易退休了,还唱它做什么?’的说法。看到戏迷们的开心,我有了启发——上班的时候是传承,退休后,现成的本事,为什么不可以当作自己度后半生的一种乐子?”

在前面介绍“悟践疗法”中,笔者说自己在青春至青年期曾神经衰弱和有过抑郁症状,当时就是不知不觉地运用了“文字排郁疗法”和“音乐疗法”。感到有效果,后来也就一直坚持下来,当作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

所以,笔者到了中年后期的自我心理保健方法,除了文字排郁疗法(将有专著),还是施用的音乐疗法(所以在这里表述较详)并且主要施用戏剧疗法。其“乐疗”享受形式,又主要是对京剧的演唱和演奏——青衣(如《女起解》等)、净角(如《包龙图》等)小生(如《那一日在虎牢》等)、老生(如《男起解》等)唱以及京二胡伴奏。

另外,笔者拟到了老年初期,开始欣赏中国古琴曲,通过天籁之声,寻觅知音,探索灵魂,与古代的真人、至人、圣人接近—接触—交流—共鸣。笔者有机缘结交了云南京剧院的一位中年琴师,跟他学习拉京二胡,并且在学唱和伴奏中我们产生共鸣。后来在交谈中得知他在研习古琴,他的手机铃声不是京剧曲牌,而是古琴曲《流水》,并且是自己抚琴的录音。他对哲学、心理学和历史等也很感兴趣,并有深刻的人生体验之谈。年长的笔者暗喜在后半生遇到知音。戊子年年三十(2009125)的凌晨,笔者在半睡半醒中突然来了灵感,脑海中迸出一首小诗,正好作为精神礼物赠送共品

沐浴席地接天籁,

焚香煮茶迎仙人,

渔樵问答探人生,

高山流水有知音。

                钱锡安 0871-2861145    2008-11-6~2009-1-25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