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战略合作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家学心理学》——

“恋爱•婚姻•家庭”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11.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家庭疗法是辅导问题婚姻

治疗病态家庭的有效方法

 

、家庭治疗的诸多种类和方法

家庭疗法主要是指一对夫妻,就他们的婚姻、情感、角色、特殊的人际关系以及性生活等问题作为焦点,特别是在产生情感危机和发生关系不和谐时进行辅导或治疗,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它们,有的是属于心理学的基本、普通原理和方法,有的是对家庭治疗有针对性的原理和方法,有的则是由首创者命名并得以流行的理论假设和临床方法。

这是一类新兴的心理治疗模式和方法,如前所述其主要特点是把焦点放在夫妻两人的身上,从人际关系的观点,来了解夫妻的心理,解释他们的婚姻行为,指导、协助求助者去改善不和谐的关系及不适应的行为。

如上面所述,家庭治疗的理论指导,对家庭模式的看法以及治疗干预的策略,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形成了众多各有特色的派别。然而,谁也无法证明某一学派优于其它学派,因此多数实务者在治疗方法方面,均采取折衷手段,各种疗法均可用以互相补充或旁证,甚至综合运用。

这些种类或模式、方法如下。

(一)系统式家庭疗法

“系统式家庭疗法”注重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把整个家庭看作是一个单位或一个系统,把每个成员看作是家庭的“子系统”,所以要求所有的成员在治疗中都到场,都参加。

根据“系统论”,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夫妻的关系,而夫妻间的互动,会影响到全体成员的行为与整个家庭的气氛。反之,全家的行为也会影响夫妻的情绪,而夫妻的情绪也会改变个人的心理状态。一对夫妻想改善他们的婚姻关系时,需要夫妻双双的努力。一家人要改变家庭行为,需要全家人的通力合作。只靠一个人的尝试,这种努力会被淹没在家庭不想变化的那些成员的阻抗中。家庭成员在心理功能上是互相影响的。因此在治疗中,指导家庭成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责备“被认定的病人”。这就需要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先了解夫妻两人和一家人的关系,进而改变家庭系统的病态结构,再而预测治疗后的意义与效果。

并且,在治疗过程中,系统式家庭疗法体现了精神分析概念和系统论思想之间的结合。精神分析强调自我发展、代际问题以及过去经历的意义,而系统论思想则着眼于此时此地建构着的和交互作用着的整个家庭。

系统派家庭治疗的3个策略或方式:

1.假设形成

治疗师在同家庭会谈之前,通过与团队成员的讨论,提出导致家庭问题的可能成因即假设。这就像一张关于家庭问题的地图,给治疗师指引一个方向去询问各种问题,并用收集到的信息去证实、修改甚至推翻假设。它既是对家庭进行探索的出发点,也是寻找家庭新信息的路标。

2.循环性

也就是说家庭互动模式不是线性的因果序列,是由互为因果的反馈链而构成的。相对应 的技术就是循环提问。这一技术反应了系统派的理论假设。治疗师通过循环提问,发掘不同成员对于某些事件或关系在观点上的差异,体现了“造成差异的差异便是信息”这一抽象的哲学观点,帮助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其他成员的观点,引导所关注的是家庭的关系,而非个人症状。

3.中立

是指治疗师努力与所有家庭成员维持联盟,用一种超然的态度保持不偏不倚,阻断其破坏性的家庭交互模式,避免陷入家庭的矛盾、纷争之中。

从事系统派家庭治疗的机构和治疗师很多,也很活跃。德国海德堡大学系统派家庭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为家庭治疗在中国的拓荒,做出重大贡献。意大利米兰家庭研究中心为系统派家庭治疗,做出重大贡献。“米兰学派家庭治疗模式”将于下面单独介绍。

鉴于诸多疗法的折衷与综合性,系统式家庭辅导或治疗过程中还有一些策略、技术、技巧,不再在这里单独表述,将同其它疗法的策略、技术、技巧,一起整合在下面的“九、家庭治疗的技术及注意事项”部分介绍。

(二)传统式家庭疗法

家庭治疗舶来中国,发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以及当代社会背景下中国传统家庭的某些改变,其两者并不相悖,有着很多的相融之处,家庭治疗可以在中国扎根。

相比系统式家庭疗法,传统式家庭疗法则是简单的因果关系、直线的隶属关系;它着重分析和改变的是患者及家庭其他成员弱点的地方。其宗旨或取向是维护社区安定,邻里和谐,家庭平安,家人和睦,特别是夫妻恩爱及亲子融融。

通常家庭冲突的解决方式有5种:

第一,家长或长辈通过讲家训等,强调大家庭长幼有序,尊爱有别,来和稀泥,平息成员之间的矛盾。效果,至少有一方口服心不服。

第二,回避冲突,掩盖矛盾。但是掩盖方并没有自信,仍有被抛弃的危机,发展下去,常会为家庭的破裂埋下种子。

第三,竞争性解决问题。每个家庭成员都想以自己的办法解决问题,结果通常会使冲突逐渐升级,导致打架甚至分手。

第四,不分是非对错,轮流妥协让步,合作解决。有个成员做裁判,监督执行。治标,这是个有效的方法之一。

第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庭冲突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当代中国城市家庭中,家庭冲突也呈现出与西方一致的倾向,即以夫妻的婚姻冲突与亲子冲突为主。当冲突出现时,双方基本会协商解决,不请长辈也很少请他人评判,但开始趋向请家庭治疗师辅导。这已趋向治本。

(三)经验式家庭疗法

经验性家庭治疗与人本主义家庭治疗有着共同处,故而放在一起介绍。这两个学派的治疗师们都遵循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都尊重人们自由意志的选择,更强调每一个人都拥有自我决定与自我实现的能力。并且,这两派的治疗师们都是非理论导向的,他们注重咨询实操经验及咨询现场的即刻反应——创新。他们倡导一种自由、直觉的方法,通过同当事人彼此之间真诚、可信的人际互动,支持性地催化当事人家庭自然成长。

经验派的创始人挑战传统疗法。认为每一个家庭都有各种潜能,家庭治疗目标就是促进家庭成员互相沟通,提高察觉能力和情感的表达,激发潜能使其成长。

经验性家庭治疗或人本家庭治疗也称“联合家庭治疗”。其创始人之一是萨提亚。下面有对她的疗法的专门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四)结构式家庭疗法

结构式家庭疗法,是运用家庭结构理论作指导,整合别家理论做辅助,进行家庭治疗,使失去功能的家庭达到结构性改变,所施用的一系列策略、措施、方法和技巧。

通俗地说,家庭结构是指以家庭多年来形成的规律,来决定其成员谁和谁怎样交往。结构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长期的,久而久之,形成有层次的、规律性或习惯性的东西。每个成员自觉地按这规律或习惯而互动。

从结构角度看,家庭有3种模式:开放性结构(民主的)、封闭性结构(独裁的)、随机性的(缺少边界,很少有规律)。

从适应性和粘合力看:有混乱的、弹性的、结构化的、僵化的、空闲的、疏远的、分离的、结合的、合作的、纠缠的、过分纠缠的,等等。

病态家庭的结构往往是不正常的,如父母残缺或犯罪,无正常的经济收入,家中没有核心成员,角色混乱,边界僵化或模糊,等等。这会使该家庭成员太纠缠或过于疏远。角色混乱,形成不和谐的“代际关系”,就是家庭在结构方面出了问题的主要表现。如:孩子成为“小太阳”,父亲在家里没有权威并且被母子过于疏远,母亲事无巨细都管并且与孩子太纠缠。这样的结构就导致了夫妻次系统功能的不健全,父母在教育子女方面就会缺失。因此,维护父母次系统、夫妻次系统,适当地隔离子女次系统,是结构派辅导或治疗的重心。

传统或封建的中国家庭倾向于牺牲个人而维护整体。现代家庭治疗不能这样做。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目标,或是打破某种不适当的、使症状得以维持下去的不平衡环路,建立良好的反馈联系,以使症状消除;或是从根本上重新建立家庭结构系统,消除其回避矛盾的惯常机制,引入良好的应对方式,改善代际关系,促进成员间的积极交流。

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理念比较符合中国传统—现代家庭的特点,因而该疗法容易被中国的家庭治疗师所接受。

通过“加入”(顺应)—“诊断”(重演)—“介入”(重构)三个环节,治疗师对现在结构失衡的家庭,进行影响、扰动、动摇,改变一些成员的结盟和联合,帮助该家庭恢复秩序,明确身份和责任,勾勒“家庭图”来凸显“边界”等,恢复或重建以健全的家庭结构。

(五)策略式家庭疗法

策略派家庭治疗之所以称之为“策略派”,是因为这一学派的治疗师认为,问题本身是真实存在的,但不能直接“冲上去”,应该提出一套策略来加以解决。所以,只要治疗师用他权威的姿态,下达指导语甚至命令,要求家庭执行新的互动关系,问题就会改变。

策略式家庭治疗模式注重实务,以解决问题为中心,认为只要改变现在不良的沟通方式,就会解决问题,所以他们不去重视了解过去、寻找原因、收集信息、洞察当事人的潜意识。他们认为解决了现在,也就是解决了过去,因为现在的问题是系统功能不良的一种隐喻。所以治疗师的任务就是针对当事人的人际情况制订出明确的目标,设计出一整套介入或干预措施,进行治疗。

策略派家庭治疗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

一是关系建立阶段。目的在于让家庭成员感到轻松。

二是问题探因阶段。目的在于探讨家庭寻求帮助的原因。

三是家庭互动阶段。在治疗师在场的情况下,家庭成员讨论他们之间的问题。目的在于确认哪些策略可供在下一步的治疗中使用。

四是目标设定阶段。治疗师与家庭共同拟订出一份合同,内容包括治疗的目标和治疗方式及其评估。

通过运用“重新框视”技术,从新的角度来重新解释目前纠结的行为,这可能会产生出另一种行为来迎合新的解释。家庭成员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行为,使得一些顽固的问题行为也变得可以理解和接受。

如,一个成年的孩子仍然依赖母亲,没有独立的能力。对此的重心应放在如何协助母亲这个角色去“放手”或“放走”、“放飞”自己的已成年并有着强烈独立意识的孩子。接着,进一步探讨,父母所扮演的角色情况怎样?为何父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以至夫妻的情感、关系如何?以便解决因夫妻关系不和,使得妻子把情感放在对孩子的溺爱上,潜意识希望孩子能永远陪伴自己,以此弥补心理的空虚,这样的现状或状态。

又如,一个孩子患了“厌食症”,其真正的原因是因为父母要离婚。治疗:不是直接治疗孩子的厌食,也不直接指责父母为什么要离婚;而是要父母一起陪孩子,一起活动,让孩子开心、放心。

再如,让一对有矛盾的夫妻一起回到过去有过快乐经历或初恋的地方。

此外,似非而是的“激将法”也是策略式。调动患者的意识与潜意识的资源。据说,艾里克森激将“二战”的一个酗酒老兵逐渐不发酒疯。

(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疗法

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疗法,整合了人本和认知的理论,参照了策略式家庭疗法的理论和技术,因此,其介绍简略。

不但如此,还有诸如寻解取向(即精要,又译作索解导向)疗法、快速婚姻疗法、聚焦问题解决疗法及短程家庭问题解决疗法等等,它们有很多相似之处,全都有短平快之嫌,务实,重点放在解决目标上。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问题。似乎理论也并不成熟。故也一笔带过。

比如精要疗法:是指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核心的短程心理治疗技术,专注于解决问题,不顾其它。

再比如快速婚姻疗法:该疗法认为,夫妻双方即使一方不配合,另一方也可以单独进行治疗,甚至更多地主张与一方开展工作;还认为,夫妻越是矛盾很多、冲突激烈、持续时间较长,越容易通过一些小的改变而得到全面改善,只要求助者找到或抓住自己在婚姻中的“优势”和“长处”。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再快,至多不过是“抽砖”。所谓“快速”是比较而言,关键在于改变原先的“认知”,更何况还有个治标和治本的问题。

有位患者对笔者评价说:“你的辅导,一是改变了我过去许多偏执的认识,二是给我增添了60%的信心,剩下的是看我们自己了。”若此,便是“快速”,便是“抽砖”了。——快速婚姻疗法再怎么快?

(七)精神分析家庭疗法

精神分析家庭疗法,是运用心理动力学理论作指导,对象从个体转移或扩大到团体,进行家庭治疗,所施用的一系列措施、方法和技巧。

心理分析性家庭治疗模式的着眼点放在挖掘该家庭及其成员的“海底隧道”上。以心理分析法来了解家庭每个成员的深层心理行为动机,从而改善家庭成员情感上的表达以及对欲望的满足,促进家人的心身健康。

精神分析家庭治疗的目标,是将家庭成员从一些无意识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通过人格的改变,恢复个体之间的健康互动方式使成员彼此既独立又联系,帮助伴侣和所有家庭成员解决冲突并和谐相处。

精神分析学是弗洛伊德最先提出的理论并创立了治疗技术,这为后来的家庭治疗奠定了基础;阿德勒的家庭星座、手足竞争及生活风格等概念和观点可以被现在的家庭治疗所应用;沙利文(美国精神科医生和精神分析理论家),注意到家庭生活混乱有可能导致家庭某个成员患精神分裂症,进而认为不能孤立地治疗患精神分裂症成员,而要同家庭环境结合起来;二战后精神分析成为美国治疗精神病的主流意识,再到20世纪50年代后,患者个体才开始被视为治疗中的团体成员,这个团体是家庭;婚姻咨询与儿童辅导领域的工作者是家庭治疗的先驱,其有效的治疗要求治疗者同时治疗有困扰的夫妻双方或父母孩子,使家庭成员以配对的方式接受治疗,发展了其注重单独治疗患者的传统格局。

在精神分析家庭疗法范畴里涉及到诸如心理动力学、精神动力学、精神分析学、深度心理学及分析心理学等提法,这都是一个意思,是翻译的问题。

(八)行为主义家庭疗法

行为主义家庭疗法,是依据行为学理论特别是运用“习得”理论,在病态家庭建立具体的行为改善目标和进程,对目标行为给予适当的奖惩,以促进家庭成员行为的改善,这样的一些措施、方法和技巧。这种被称为“赏罚法”的行为矫正方法用于家庭治疗,完全适用于出现行为障碍的家庭成员。

行为式家庭治疗模式的着眼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可观察到的行为表现上。

行为式家庭治疗采用客观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和测验法等,发现或检验其成员的不良习惯或行为;采用“厌恶”、“暴露”、“脱敏”等方法和技巧,通过学习、脱敏、矫正及自我控制,促进家庭成员对不良习惯或行为的改变。如治疗师指导父母用这些方法和技巧改变孩子某些方面的不良习惯或行为。

正性强化法(也叫阳性强化法),是对人的行为形成与矫治的一种重要方法,也是行为治疗中最基本的方法。对正确的行为进行及时奖赏、鼓励,对不良的行为予以漠视和淡化甚至惩罚,其目的在于矫正不良行为,训练与建立良好行为。这种方法就叫做正性强化法。例如在矫正中使用正性强化法中的“代币法”。家长要用好“强化物”(也称“增强物”),“强化物”包括物质的及精神的,实物的及虚拟的。激励儿童自愿地、主动地去重复学习某些良好行为,久之,则形成良好习惯。

强化操作程序大致是:明确治疗的“靶目标”—监控其“靶行为”—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实施强化新的行为—调整“强化物”或改变强化程序—强化的效果评估—对效果的跟踪巩固。

(九)认知—行为家庭疗法

“认知疗法”,是根据“人的认知过程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的假设,通过运用认知和行为的理论、方法、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观念和思维方式,进而改善负面的情绪和矫正适应不良的行为,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这样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

该疗法用于家庭的治疗,旨在改变整个家庭成员的非理性认知和不良行为,便是“认知改变家庭疗法”及“认知—行为家庭疗法”。

该治疗中的很多干预是帮助家庭成员重建思维。也包括练习另外的行为交往方式,以及帮助他们排除消极归因。

认知疗法,认知指导行为,重点是评估、改变“歪曲的认知”,特别是对应用在别人身上的“歪曲的认知”。如妻子歪曲丈夫:“你在教育孩子方面从来就没做对过一件事!”“你故意回来得晚,就是想惹我生气!”——“从来”和“故意”,就是“歪曲的认知”。

认知改变家庭疗法,因为认知改变了,行为才有可能改变。

认知—行为家庭疗法,改变旧认知即消极的思维和错误的观念,往往就是为了改变旧行为。认知和行为都改变了,才是全面的改变,行为的改变才是最终的改变。它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治疗思想的融合,其治疗强调态度转变和行为强化。

因此,此三者有交叉和递进关系。

(十)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是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做指导做家庭治疗。建构主义的思想来源于认知信息加工学说,它是认知学派中的一个分支。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认为,治疗师也是被治疗的家庭系统中的一部分,所以,治疗师同所有家庭成员一样,都不可能揭示家庭的“现实”,大家都是依据自己对家庭的假设来看待家庭及家庭中的问题的。一个家庭有几个成员,就会有几重“事实”,绝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事实”。在这一理论背景下,治疗师将不再是一个外来的专家,其任务也不是去指导或操纵家庭使之符合治疗师设想的样子;而是和家庭团结成一个“治疗师—家庭成员”的观察系统,双方平等地进行对话,一起检视治疗师及各成员对于家庭问题所赋予的意义,并一起生成新的观点及选择。

在这个过程中,治疗师先是倾听、理解家庭成员讲诉的“问题故事”,然后帮助家庭澄清、修正有关家庭成员的个人叙事或故事的主题,最后与这个家庭一起去寻找可行的解决方法而不是去关注问题的根源、病理。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挑战别人,也被别人挑战。有人挑战建构主义:让治疗师放弃领导或权威地位,那是匪夷所思。

社会建构主义家庭治疗与下面的叙事式家庭治疗有着很多的相同之处。

(十一)叙事式家庭治疗

叙事治疗即叙说治疗,一种治疗方法,强调人们建构其经验故事中的角色,叙事疗心。

叙事心理治疗的理论根据是叙事心理学。

叙事心理学指的是心理学中的一种关心“人类行动的故事性”的观点或立场的学科。“人类行动的故事性”,即人类如何通过建构故事和倾听别人的故事,而不是逻辑论证和法律规定的格式,来处理人生体验。

叙说式家庭治疗,是在消极的自我认同中,寻找隐藏在其中的积极的自我认同。通过“故事叙说”——重新编排和诠释故事,“问题外化”——将问题与人分开,“由薄到厚”——形成自己积极有力的观念,从而重新理解自己的经历,检视生活,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

在治疗师和当事人处于“叙事心理治疗”时,他们所面对的不是一种可以置身事外的工具或技术,而是当事人的生命故事,反映的是当事人的生命态度、生命要求和生命抉择。在这里,生命的积极态度很重要。因为同样的事实不同的解读,就会释放出不同方向的能量。我们每个人都有着历史的痕迹,有许多的故事,故事中积极的资源被发现,向上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例如,如果认为单亲家庭是“成长的缺陷”,那么只是看到负性的一面,会向下沉沦的,但是如果看成是逆境的磨练,那就会成为成长的动力。

(十二)心理教育背景下的家庭治疗

心理教育式家庭治疗模式,是在治疗精神病患者过程中发展出来的一种治疗方式,它强调治疗师向家属讲授精神病学的知识,通过教育家庭其他成员去帮助他们理解和处理那有严重精神病症状的家庭成员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教育模式以信息论为指导,着眼于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心理交流与沟通、教育与支持。

心理教育家庭治疗的兴起,不仅丰富了家庭治疗的理论,带动了整体家庭心理治疗的发展,而且也补充了家庭治疗的一些手段,使得家庭治疗的领域得到了拓展。

(十三)家庭治疗中的“空椅子”技术

“空椅子”疗法或“空椅子”技术,是家庭完型疗法常用的一种技术,是使来访者内射外显的方式之一。

通常运用两把椅子,要求来访者坐在其中一把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一方(比如一个内心的“胜利者”),然后再换坐到另一把椅子上,扮演内心冲突情境的另一方(比如一个内心的“失败者”),而让来访者所扮演的两方进行对话,以逐步达到自我的整合或自我与环境的整合。空椅子技术本质就是一种角色扮演,让来访者去扮演所有的部分。通过这种方法,使来访者充分地体验冲突,而由于来访者在角色扮演中能接纳和整合内心的“胜利者”与“失败者”,因此使冲突得到解决。同时,此技术会协助来访者去接触自己潜藏深处的情感,借此将情感外显化,并充分体验它。并且,还可以帮助来访者去了解此种情感是真正自我的一部分,通过自我内心两个分裂部分的对话,使内在的对立与冲突获得较高层次的整合,即学习去接纳这种对立的存在并使之并存,而不是要去消除一个人的某些人格特质。

“空椅子”技术可分为3种形式:

1.倾诉宣泄式

这种形式一般只需要一把椅子,将这把椅子放在来访者的面前,假定某人(缺席者)坐在这椅子上,让来访者把自己内心想对他说、却没机会或没来得及说的话,表达出来,从而使来访者内心趋于平和。也可以是两把椅子,来访者也坐着,面对面地。

又可应用于三个方面:

由于某种原因亲人或朋友离开自己或者已经去世,来访者因他们的离去,内心非常悲伤、痛苦,甚至悲痛欲绝,却无法找到合适的途径进行排遣。此时,心理辅导师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向空椅子进行倾诉,表达自己对空椅子所代表人物的思念,从而使自己强烈的情感得以舒缓。这种形式也可以用于对失恋者的“告别”,还可以应用于危机干预失败后,对相关人员的心理抚慰。

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曾经伤害、误解或者责怪过来访者,来访者由于各种原因,又不能直接把负面情绪发泄出来,郁积在心。此时可以通过对空椅子的宣泄、小怒、指责,甚至是谩骂,使来访者获得内心的平衡。

空椅子所代表的人是来访者非常亲密或者值得信赖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来访者无法或者不便直接向其倾诉。此时,可以让他向空椅子倾诉,宣泄出自己的情感,包括误解的委屈等,从而得到某种解脱。

2.自我对话式

也就是来访者自我存在冲突的两个部分即两个“我”展开对话。假如来访者内心有很大的冲突,又不知道如何解决时,可以放两把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先让其坐在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某一部分,然后再让他坐在另一把椅子上,扮演自己的另一部分。这样依次进行对话,从而达到内心的整合。

又可应用于两个方面:

由于种种原因,来访者认为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却没有做或没有做好,引起了不好甚至严重的后果,产生了强烈的内疚感甚至罪恶感。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从而降低、排解自责心理。

面对两个以上的选择很难下定决心,或者处于人生的十字路口不知何去何从,此时,可以运用空椅子技术,让来访者自己与自己展开对话,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分析各种选择的利弊,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3.“他人”对话式

是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对话,放两把椅子在来访者面前,坐到一把椅子上时,就扮演自己,坐到另一把椅子上,就扮演别人,两者展开对话。从而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然后去理解别人,也叫换位思维。根据场景里“他人”的多少,可设置N把椅子。

又可应用于两个方面:

来访者以自我为中心,不能或者无法去理解、体谅、宽容别人,因此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困难,而自己却找不到原因。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让“自己”和“他人”之间展开对话,让来访者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产生领悟,找到人际交往困难的原因。

来访者存在社交恐惧,不敢或者害怕和他人交往。此时,运用空椅子技术,设置N把椅子,模拟人际交往的场景,让来访者在这种类似真实的情境当中减轻恐惧和焦虑,学会或者掌握与人交往的技巧。

家庭成员中有一个或几个缺席怎么办?照样可以治疗。其中就是采用“空椅子”的技术。所以,就这点上说,个案咨询也是广义的家庭治疗。

(十四)家庭星座疗法

家庭由成员组成,成员各有自己的星座。按星座,家庭成员特别是兄弟姐妹们可排序。

通过星座分析或察看一个人的性格、习惯、人格甚至预测命运等是西方的一种做法。中国信奉属相,西方信奉星座,原理大同小异。中国本土化可以推出家庭属相疗法。这里说星座。

透过星座能折射外显出一个人的方方面面。恋爱结婚时注重两人的星座是否相配,婚后过日子还要察看夫妻两人的兴趣、爱好、性格、习惯等是否相容或可磨合。现在家庭成员出了问题,也可以用星座来协调冲突,这便出现家庭星座疗法

注意,该疗法不忽略已经去世的成员在家庭中的作用。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法就属于家庭星座疗法,下面有专门介绍。

星座疗法一拓展,又出现星座芳香疗法、星座音乐疗法等。

(十五)网状(多)家庭治疗

网络状家庭治疗或多个家庭治疗,指同时对几个家庭做治疗。把每个成员看作是家庭的“子系统”,每个家庭又是多个家庭构成的“子系统”。这个“家庭群”可以包括4~5个家庭。治疗的焦点是:获得多种资源,利用许多人的力量,把亲戚、朋友、邻居和可以帮助该家庭的熟人都请来,一起协助这个家庭或这个人,解决家庭问题。如用于患“精神分裂症”、少年犯罪、物质滥用等的一个成员身上。此法不常用。

(十六)客体关系家庭疗法

将家庭治疗和精神分析进行整合,并且也综合其它各种治疗的观点,以此来支持和发展家庭成员之间人际关系,这样的一种治疗方法。

精神分析聚焦于个体内心世界,家庭治疗聚焦于家庭整体的现实。

客体关系家庭治疗起源于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中的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于寻求客体。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包括自闭、共生、分离及个体化的发展变化,也包括夫妻、亲子及兄弟姐妹等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也强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

(十七)家庭相关目标疗法

用举例子描述这个疗法。比如——

1.治疗家庭里有患抑郁症的成员:

找一件以前患者一直很喜欢但已经很久未做的事情,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并完成它,逐步再增加生活中有兴趣、有意义的活动。随着活动的增加,患者会发现可做的、能做的事情很多,做着开心同时又很充实,对人生的信心就会逐渐恢复。

首先是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这是抑郁症治疗的开始。

然后,对患者的目标精确定义,判断可以达到目标。为了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患者需要成功的体验。

其次,将患者的行动计划划分成详细的分目标和步骤,确保计划一定可以完成。

再次,患者用自己的行为,定义是否成功。这是治疗最重要的一步。

最后,在完成目标过程中,注意重要的是坚持做。因为在抑郁状态下,患者很难从活动中得到愉快的感觉,并且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去实践,才能有效果。

2.辅导因失业长时间蜗居家中而焦虑了的成员:

一是走出去,降低期望,先找个可以糊口的工作。

二是“骑着牛找马”,“牛”是那个糊口的工作,“马”是能符合自己的专业或特长的新工作。进而可以养家。

三是在工作中,根据自己的人生目标,规划设计短期、中期及长期甚至远期的职业生涯。

通过工作,实现目标,包括远大目标,从而也治愈焦虑。

(十八)米兰学派家庭治疗模式(系统派)

帕拉佐莉她的3个同事,脱离比较偏向精神分析的同行,在意大利的米兰成立了一个家庭研究中心,采用短期治疗的方式进行家庭治疗。

他们是从系统派家庭治疗独立出来的一派,被称之为“意大利米兰小组”

在早期治疗中,他们往往不作权威指导,而只是作为家庭系统的扰动者。

后来,他们强调治疗时用一组治疗师,比如男女两位,用假设、循环提问及中立性的治疗策略和方式,来揭示家庭成员对问题的不同看法与相互关系。这种治疗方法关注意义,常常采用情境化、阳性赋义和悖论干预等手法,来引导家庭成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再后来,他们内部也曾观点不一,也接受了建构主义和对话理论的某些意见,并整合运用于自己的治疗之中。

(十九)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经验派)

以人本心理学、经验派家庭治疗的理论做指导,由美国的萨提亚为首等人创立的一种家庭治疗方法,又称作“联合式家庭疗法”

因为它又有独特于人本与经验疗法的地方,以及萨提亚本人做出了特别贡献,形成新的理论体系、理念和方法,所以后来也叫做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萨提亚(1916~1988,也译作萨蒂尔)女士,是美国家庭治疗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注重观察人的语言和非语言。如让母子互相抚摸对方的脸,并注视对方的眼睛。治疗师可观察他们的力度、表情,是否笑,或流泪或躲闪等。所以又称“萨提亚沟通模式”

萨提亚模式的治疗信念:

1.即使外部的改变有限,但成员个体内在的改变仍然是可能的。

2.在任何时候,父母都要尽其所能地做到最好,起到榜样作用。

3.所有成员都拥有让自己成长所需的内部资源。

4.家庭成员拥有很多选择,特别是在面对压力做出反应的时候。

5.治疗需要关注健康的一面,而不是病理学的方面。

6.“希望”,是“改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7.成员在彼此相似的基础上建立联盟,而在各具差异的基础上各自得以发展和成长。

8.所有成员都是生命力的展示者。

9.大部分人都会选择熟悉的方式,特别是在面对压力的时候。

10.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如何应对、解决问题才是问题。

11.每个人都拥有相信自己、尊重他人和适应环境的感受。

12.我们不能改变过去的事情,但是可以改变它们对现在的我们的影响。

13.欣赏和接纳过去,可以提高我们管理现在的能力。

14.子女与具有个性水平的父母交往,而不仅仅是与他们的“父母角色”沟通。

15.我们的自我价值越高,我们的应对方式也就越有利于健康。

16.“过程”,是通往“改变”的途径。

17.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建立在价值平等的基础上的。

18.实现“身心整合,表里一致”以及提高自尊,是家庭辅导的主要目标。

等。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的诸多工具和方法:

诸多工具和方法,如家庭雕塑、影响轮、自我环等。在这些工具和方法中,也融合了行为改变、当事人中心及心理剧等其它各派心理治疗的技巧,这表示萨提亚流派兼容并蓄,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

1.冰山原理

启发、帮助成员不去纠缠冰山上行为的是非对错,而是通过透视冰山下的不同层面,发现每个人行为背后内心深处的渴望或期待。

2.语言模式

运用一套富有魅力的语言,如行云流水般地在不经意间帮助成员脱离困境。

3.沟通姿态

运用夸张、幽默的沟通方式做游戏,暴露每个人常用的沟通方式,特别是在承受压力时所采取的沟通方式,如“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及“表里一致型”。为平时不习惯或不愿意表达自己感觉的家庭成员提供表达自己感觉的机会,最终基本实现其选择“表里一致型”的沟通方式。

4.一致性沟通

任何一种沟通都包含着两方面的信息,即语言方面的和非语言方面的。某个人在做语言陈述,同时也会自动地表达出包括表情、姿态、语调语气及呼吸频率等在内的多种非语言信息,而且这些非语言表达往往是反映了人们内心的真实状态。当人们的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一致时,就称之为“一致性的沟通”,又称为“表里一致的沟通”。在“表里一致的沟通”中,同时考虑到自我、他人和情境的因素,为全体成员创造和谐的关系,使家庭形成平衡的状态。

5.家庭雕塑

用非语言的方法,通过造型、定格,表达个人的经验和感受。所处的不同距离、所定格的表情及所造型的瞬间动作,就构成了一幅家庭剧照或塑像。家庭剧照使内心外显,反映雕塑者们——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隐喻了、象征着家庭成员之间的亲近、疏离、排斥、倚赖、独立、易接近与不易接近等主题。如表示不服气而嘴角下撇的少年成员造型等。在成员摆出沟通姿态后,治疗师也可询问其身处此位置、此造型时的感受。若有团体成员缺席,而需扮演的角色较多,则可以用椅子、坐垫等来充当角色。另外,雕塑与心理剧有交叉现象,并且,根据剧情需要,也可以进入心理剧。

6.家庭重塑

提供一个机会,让人用长大以后的认知能力与扩大了的事业,来重新回顾童年的成长过程与家庭历史,以形成新的形象,这便是重塑。透过新的形象,找到“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的答案。这是对过去及现在的自我探索。过去发生的事情无法改变,但成员透过对家庭重塑的过程,往往能使旧的经验和期待所形成的感受及思想产生巨大转变,从而今天放下包袱,更有力量地走向明天。探索完“过去”和“现在”的我,心理治疗的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塑造出“未来”的我。即首先要认识自我(我为什么是现在的我),进而接纳自我(我就是现在的我),然后是发展自我(我还可以是另外样子的我)。

7.团体测温

家庭里的空气是有温度的,叫气氛或氛围。治疗师测试出家庭气氛友好或氛围轻松的级别,然后决定是否适宜开展治疗。

8.天气报告

制定日程表,标明家庭成员一些潜在需要的走向,沟通之间所要传递的信息。如轮流或是随机地表达感激与兴奋,表明担忧、表示关心和澄清困惑,抱怨和为可能的解决途径而提出建议,交流新的资讯,达成自己及相互的希望与期待,等。在家庭提供一个安全而信任的环境,让每个成员都可以听到彼此的心声,学着去调节氛围,改善关系,使成员之间不设防,并可能对不同意见达成协议,可以直接、表里一致、有效地进行沟通。

9.呼吸放松

借用体内及环境的生物能,作为辅助工具,通过深呼吸,启动意念,冥想,祈祷,帮助成员更好地体验身心一致的感觉,喷发生命源泉的力量,释放过去的创伤,活得更放松,更有活力。

10.家庭图

家庭的影响深入脊髓,通过家庭图式或家庭年表追根溯源,可以验证每个成员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看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过去和现在,并能预测未来。

11.影响轮

以自我为中心画一个轮状的图表,中间一个圆内写上自我,周围很多圆,分别写上自己在18岁以前的重要人物、事件,并在相关的圆旁注明这些人物、事件给你的印象。自我这个圆两边各有一条线,左边写上形容18岁之前的自己的形容词,右边写上形容现在的自己的形容词。影响轮帮助成员发现自己的资源或者将负性的因素转化成为资源。

12.自我环

利用戏剧的形式帮助成员认识和统合自我的不同部分,把自我、本我、超我链接起来。由不同的人扮演某个人的不同部分,通过不同部分的互动,呈现这个人的内心。目的是接纳并善用自我的各个部分或方面

13.一条绳索

家庭的每个成员都用一根能够代表自己的短绳,绕在自己腰上,并且,每个成员还会得到与家庭成员数目相等的绳索,把它们分别系在代表自己的绳索上,把绳索的另一头系在相应的家庭成员身上,每个家庭成员都被绳索所环绕,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象征成员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样,就给每一个成员都提供了一个充分自由的空间,学会独立,学会相处,处理家庭关系。当人们逐渐学会放松彼此间的绳索,就会意识到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含义,并将这种游戏的含义延伸到现实的家庭情景中。

14.模拟家庭会谈

也就是家庭心理剧。心理剧是一种可以使成员的情绪得以发泄从而达到治疗效果的戏剧游戏。通过扮演某一角色,成员可以体会角色的情感与思想,从而了解新的沟通模式,改变自己以前的行为习惯。

15.家庭压力芭蕾舞

从家庭塑像中得来,把一幅幅剧照变成短剧,夸张地表现出身体的姿态,立体形象地表达在压力之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及变化,让他们认识到,不一致的沟通会让整个家庭系统和每个成员都要付出代价。

16.个性部分舞会

每个成员都有各自很多不同的部分或因素,每个因素都渴望得到实现和满足,都想张扬个性,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这就会引起冲突。面对内部冲突,启动家庭规则,发现内部资源,承认、接纳、转化及整合各个部分,呈现个人的不同部分怎样影响着人际互动及家庭的全局。按照家庭规则,展示个性部分,学会以协调、统合的方式运用自己的突出部分,实现家庭的步调一致。

萨提亚创立的家庭心理治疗方法,特点是从家庭、社会环境系统着手,全面地处理家庭成员个人身上所背负的问题。该方法注重对能量重新塑造和转化,对旧经验赋予新意义,用新眼光看待旧问题。该方法着重改善沟通方式,提高个人自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最终目标是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并愿意接受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使成员实现“身心整合,表里一致”。

萨提亚他们认为,人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人对事物的反应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良性的沟通特别是运用自我、他人和情境的互动模式,能促成“表里一致”的结果;不良沟通,表现为习惯性重复不利于成员成长的模式,导致成员间沟通封闭,成员既无独立感,又无法建立亲密关系。正确的反应会导致家庭成员积极的情绪和正确的行为发生;错误的反应则会导致家庭成员消极的情绪和错误的行为发生。

萨提亚他们认为,无论旧有的家庭成长模式带给成员怎样的经历和感受,都值得尊重和接纳;同时,他们也相信每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不断地在演变、成长,永远都有接受社会新事物、促进家庭新健康的能力。

家庭辅导的目的是为了使家庭健康、幸福。萨提亚他们还认为:人是家庭塑造出来的。并且认为,无论国王还是农夫,只要他家庭和睦,便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有评价指出,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的优点是具有高度的人文关怀。但同时又有评论,萨提亚家庭治疗的理念存在一定的理想化色彩。

(二十)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法

“家庭系统排列法”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治疗师海灵格,他与海宁格、黑林格,是同一个人,是翻译的问题。

海灵格在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当中,发现在人身上的种种问题,例如,焦虑、抑郁、酗酒、吸毒、自杀、伴侣关系不和及亲子关系紧张等,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很多人都承接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这些问题模式在现在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用共同受苦受罪的方式暗地里表达对家庭的忠诚。这些“爱”是“盲目的爱”,它破坏了“爱的序位”,造成家庭系统“纠缠”,使成员不断“重复着一个之前的家族成员的命运”,当事人无法把握当下,更无法快乐地生活。

“家庭系统排列疗法”,是在治疗师的引导或编导下,当事人先交代或提供一个“处理事项”,通过委托“代表人”做家庭成员排列的方式,透过团体辅导排列的过程,揭露生命中重要的秘密,处理人的潜意识和集体无意识,运用“代表们”在场域中自动的反应,将问题背后“盲目的爱”呈现出来,然后打破潜意识中这些自动化的“纠缠模式”,转化成“觉悟的爱”,建设性地创造属于当事人自己的生命,给当事人、家庭其他成员或当场接受培训的学员们带来领悟,这样的一种心理剧表演或训练、培训过程。

“家族系统排列”“家庭系统排列”。家族,从一对夫妻的问题,可以追溯到家庭的几代,所以也叫家族,治疗期间涉及家庭其他成员并可能跨越数代。

该疗法也叫“家庭星座”,简称“家排”。

“家排”,有治疗原则的规定,有对当事人的指导,有对“代表人”的指导,有对治疗师的要求,还有对在出现哪些情况时候停止辅导的要求。

“家排”,不一定所有家人都到场,一个成员也可以排列出家庭,它不追究诸多琐事,只需要实际发生的一件大事,经由排列就可以直接切入核心。

在“排列”的过程中,

1.治疗师设置场域,安排现场接受培训或训练的学员,询问当事人家庭过去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2.当事人当场凭直觉自发性地选择人员,假定或想象为自己家庭的成员,说出每个人都代表谁,并牵手把选择的代表们排列在相应的位置上。

3.当事人寻找一个可以观察代表们表演的位置,坐下来进行观察。

4.代表们在自发、互动地演绎,或移动,或对话,或暴露一些肢体语言,集中注意力体会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反应和感觉。

5.代表们向治疗师报告自己在这个位置上感觉到的东西。

6.当事人在家庭排列的个案中,从代表那里接过自己的位置。

7.根据系统排列,治疗师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画面,并对当事人做辅导。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家排”从欧洲一直传播到全世界,已成为欧美临床心理学界一个热门的课题。

几十年来,海灵格老人经常到世界各地做讲座、治疗、培训或训练,还亲临中国大陆地区开辟“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

据了解,在德国国内及欧美的心理学业内,对其看法不一。海灵格个人超自然的感悟力,在中国大陆,一方面是有诸多“信徒”热捧,甚至如痴如醉;也有人是冷眼旁观,指手画脚,认为是神神道道的表演,邪门的“过家家”式治疗。

当然,“任何新生学问和智慧总是在争议中诞生、成长”。如果了解或知道了海灵格本人曾经历过神职生涯,后来他不但糅合了心理学的各个学派,也整合了心理学、哲学、玄学及神学,改行再在心理学界独树一帜,也就不难理解这是自然中的事。——然而,事物或问题的另一方面是:既然涉及到神学工作背景,那末,没有这个背景的本土化的心理师又如何能把这一招学到手并施用?

总而言之,其诸多疗法只要能有积极效用,那末,作为业界,学派林立,或各走各道,或互相整合;作为同行者,各有所好,各有所长,各有所选。如此而已。

(二十一)鲍恩家庭代际关系治疗模式(系统派)

因为翻译的原因,让鲍恩一个人变成鲍恩、鲍温、博温、博文、包文等5个人了。

因为发展或不成熟的原因,也有翻译的原因,使鲍恩家庭代际关系治疗模式提法多多:鲍恩系统家庭治疗模式、家庭代际关系治疗、代际家庭治疗、代际模型、多世代家庭治疗、N代家庭治疗,又被称为鲍恩流派、代际流派、代际传递理论或家庭系统理论等。

关于鲍恩家庭代际关系的症状、理论及治疗。

1.代际关系

代际、代沟、代差,基本是一个意思。

代际关系,指两代人或几代人之间的特殊人际关系。不仅注意家庭两代人的关系,还注意上一代和更上一代的多代问题,诸如注意“家庭边界”的弹性、家庭成员的过分接近或过于疏远的问题,等等。

2.代际症状

“慢性焦虑”,另一个提法或译法是“依附焦虑”,——是症状,也是病因,还是驱力。

鲍恩所有理论概念都建立在一个前提假设上,即一种来自于生存恐惧的“慢性焦虑”。它是所有病症的主导原因。这并不单单是指日常生活中因某些具体问题而引起的担忧、恐惧或焦虑,而是一种更为广泛的自然系统现象,它无所不在,不可名状。当家庭情绪系统内的焦虑和压力超过了家庭成员所能承受的限度时,症状就会出现。它是人类应对生存危机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和躯体应激反应,因此也是一种驱力

3.代际理论

代际理论,是研究不同代人之间的思维和行为的冲突及其方式上的差异的规律性概括。

家庭代际关系治疗模式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较之其他诸多学派,代际模型最突出的特点是“重理论,轻技术”。

代际传递理论,后来成为家庭治疗上颇具特色的一个理论。它是由德国精神科医生、家庭治疗师鲍恩首创。鲍恩的贡献之一是提出了家庭系统理论,他也是家庭治疗的先驱之一。

代际模型的理论贡献和治疗能力,体现了精神分析概念和系统论思想之间的结合。精神分析强调自我发展、代际关系及过去经历的意义,而系统思想则着眼于此时此地起着交互作用的家庭单元。

4.代际治疗

多世代家庭治疗,主要通过改变家庭成员围绕症状所展现出来的交往方式,从而达到治疗症状的一种治疗理论和治疗方式。

除了前提假设“慢性焦虑”,该理论还有两个主要假设:其一,家庭成员间有过度的情感联系,这同家庭功能失调有着直接的关系,需要“自我区隔化”,区隔化是家庭成员各自要有自己的成长目标。其二,一代没有解决的问题,会趋向于传给下一代,即“多代传承”,上策是在发生问题的这一代解决。

这就是说,面对“慢性焦虑”,其对策包括预防,就是“自我区隔化”;并且,尽量避免把症状传递给下一代。

鲍恩系统家庭治疗模式8个连锁的理论概念,其中重要的4个是:“自我区隔化”、“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多世代传递历程”和“情绪三角关系”,其次4个是:“家庭投射过程”、“情感阻断”、“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及“社会性退化”。这是一套基本理论概念。

也是因为翻译的问题,每个概念的叫法也有多种,让人一时不知所从——

“自我区隔化”:自我分化、自我分辨、自我辨别、内在分化。

“区隔化”指的是既能维持自身的独立完整性同时又能归属于家庭这两种驱力之间的一种平衡状态,即既能保持一定的情感连接又有自己的独立性。通过提升分化程度,协调好“情绪系统”(特别是“核心家庭情绪系统”)和“智能系统”的关系,使情绪系统的反应向智能系统转换,理智地获得控制行为的能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核心家庭情绪系统”:情感系统。

“情绪系统”重视一个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情绪投射到家庭一个特定成员的身上,以及其他各个成员对这个投射的反应。如检验父母在家庭中的相互交往方式对他们同孩子交往时的影响。

“多世代传递历程”:多代传承

不良的情绪系统是几代家庭甚至是远祖延续下来的,因此治疗至少要了解三代人的家庭关系。

“情绪三角关系”:三角关系、三角化。

三角关系有4种情况。

一个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增加第三人而失去平衡。如婆婆住进夫妻小家庭里来。

一个平衡的两人关系,也会因为第三人离去而失去平衡。如孩子长大飞走了。

一个不平衡的两人关系,会因为增加第三人而达到平衡。如孩子诞生。

一个不平衡的两人关系,也会因为第三人的离开而达到平衡。如小三退出。

“未分化”成分过多或“区隔化”成分过低的人往往融合、依赖度高,就越容易情绪化,越容易受他人情绪的影响,越容易拉帮结伙搞联盟,把第三个人牵扯进来,形成三角关系,越容易采用“三角化”的方式来处理成员间关系中的情绪压力,这样、这时的家庭结构被称作“未分化家庭自我泥团”。通常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家庭一对夫妻的矛盾未解决,至少有一方,就不去直面矛盾了,而是把注意力和焦点转移到照顾子女上。

一个人的“区隔化”水平越高,就越能很好地控制焦虑,而不受三角过程的制约或驱使。但是,三角过程实际上是情绪系统特征的表现,特别是焦虑太高的时候,任何个人或任何人群都可能会启动“三角关系”。可见,三角化,既是一种病态,也是一种动力,完全在于如何调适。

“家庭投射过程”:家庭投射历程。

要使家庭情感过程稳定,必须要让每个成员都有分化力。而分化力是很少见或者是很难形成的,所以家庭大多都要产生矛盾和压力。并且,多代传承,有了孩子以后,他们会把压力投射给孩子,这就是家庭投射过程。进而,如果孩子在情绪上接触父母越多、越久,就代表孩子的分化力越低,和家庭分离的困难就越大,于是再投射,再传承。

“情感阻断”:情绪截断。

“兄弟姐妹的出生顺序”:手足位置。

“社会性退化”。

家庭代际关系治疗强调治疗的目的在于降低融合、减轻焦虑及解除症状,最终提升成员在核心家庭系统和原生家庭中的“区隔化”程度;因此,强调治疗师要冷静、小心、谨慎,在处理个案时,时刻提防,一定不能陷入他们家庭的三角关系,进而,要求治疗师本人也有很高的“区隔化”程度,并且不能把自家的因素带进治疗对象的家中。

代际家庭治疗不是要发现谁是问题的罪魁祸首,而是要发现家庭中反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以及重复出现的是哪些特征的关系,以便从这些关系入手,展开治疗。

5.治疗技术

代际模型“轻技术”,这不等于没有或不用技术。

治疗中可绘制出“家谱图”,这有利于进一步的分析,有希望成为追踪家庭历史和关系的一种通用语言,做为收集与整合至少三代成员的重要资料的工具。

不但是因为翻译的问题,也有词义本身的微小差异问题,再加上汉语词汇含义太丰富了,因此,一个“家谱图”,还可以有如下诸多的提法:家庭图谱、家族图谱、家族谱图、家庭谱图、世代图谱、世代图、家族图及家庭图等。

除此,还有“过程质问”、“关系实验”、“去三角化”、“训练”、“以第一人称分享”及“故事置换”等方法和技巧。

鲍恩提出的代际传递理论在家庭治疗史上是个跨越性的进步,把治疗对象扩展到祖父母家庭,这样不但打破了只关注个人内心精神世界的个体治疗模式局限,也不局限于核心家庭治疗模式,为家庭治疗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视角,对以后的系统家庭治疗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鲍恩的“自我区隔化”、“三角关系”、“家谱图”等概念,已为其它各派的家庭治疗师所广泛认可并采用。

须注意的是,不同取向的家族治疗方法都会使用“世代图谱”等,不是鲍恩一派所独用,并且在使用上有多种变化,各有特色。

(二十二)“亲情”及“环境”疗法

“亲情”,广义是指大家庭全体成员之间的关系;狭义指亲密、亲子关系的家庭成员,也包括未婚时期的兄弟姐妹;亲密,又特指夫妻。

“亲情疗法”就是辅导有婚姻、血缘关系的成员间进行情感传递或陪护的方法或过程。

笔者认为,家庭治疗无论施用何种疗法,都可以甚至是都需要配合或辅助以“亲情疗法”,即使是器质性病变的精神病。换句话说,“亲情”对患者的呵护,也属于家庭心理治疗的组成部分。

2005年年底,电视台播映印度电视剧《阴谋与婚礼》(译成“阴谋与婚姻”也许恰当些)。男主人公是一个后天脑受损导致弱智的人。除了心理治疗中的训练、药物,亲情的呵护是重要因素。在妻子的精心呵护下,男主人公终于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

又如美国电影《雨人》兄弟(其中兄长是自闭症患者)手足之情的传递、交流,也说明“亲情疗法”的重要性。患“自闭症”的主人公,虽有心理医生专门治疗、护理,但20多年,不见明显好转;而人生中途出现胞弟,通过与亲弟弟一个星期的生活和交流,情感开始表露,产生了兄弟未了情。“雨人”的含义是,“自闭症”的患者像天上的星星,自己在闪烁,别人包括亲人能远远看见他但无法同他交流。《雨人》取材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现实生活;但它对21世纪初中国大都市的人群也很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今天的一些人,天天忙于为了生计的“事业”或处理、协调紧张的社会人际关系,却“没有时间”与身边的亲人沟通。这是当今人生的一种悲哀。受冷落的亲人(特别是亲密、亲子关系的成员)也有可能产生“自闭”的一些表现。“自闭”同“抑郁”、“焦虑”一样,是当代心理问题的重点。因为医生只有道理、技术和中性的情感;而亲人有的是“亲情”,而“亲情”是医生所没有的或无法替代的。

再如,2007年度“感动中国·罗映珍”。罗映珍的丈夫是云南的一名警察,因缉毒与毒贩进行殊死搏斗,寡不敌众,受重伤,成了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罗映珍不离不弃,在700个日夜里,守候、呵护沉睡的丈夫,抚摩丈夫的身体,和丈夫说话,并含泪写下了600多篇爱的日记,念给丈夫听,用日记呼唤着丈夫意识深处的觉醒。丈夫终于奇迹般地苏醒过来,能够写字、说话和走路了!这体现出爱情的巨大力量,应该说是现实中“亲情疗法”的典型案例。

环境,这里专指家庭,特别是小家庭——小环境

家庭,如果掌控得不好就是“病灶”,而掌控得好就是“医院”。可见家庭环境的重要性。这是“环境疗法”的依据。

在家庭治疗师的指导下,改善甚至创造和睦的大家庭、其乐融融的小家庭及自由的个人空间,这样的方法或过程,谓之“环境疗法”

家庭里的亲人互相倾听倾诉,互为心理垃圾桶,互相给予情感的呵护,这样的一些方法,就是“亲情”及“环境”疗法。家由人和环境构成,家的环境中有人,人在家的环境中生活,所以,这里,两者基本是一个意思,或两者意思紧密相连。

(二十三)配合使用量表和问卷等工具

包括4个方面的。

1.通用三量表

《心理卫生自评量表》(SCL-90)。

《焦虑自评量表》(SAS)。

《抑郁自评量表》(SDS)。

2.婚恋家庭量表

很多,比如——

《爱情关系合适度评定量表》。

《情感量表》。

《性满意度量表》。

《婚姻关系适合度评定量表》。

《家庭功能与家庭关系评定量表》。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

3.笔者制作的婚恋家庭问卷

准爸妈岗前培训16讲。

婚前心理检测918项。

婚恋家庭辅导问卷±60题。

4.笔者整合出的纸质游戏图九幅

一是墨迹投射。

二是房树人。

三是鸟与树。

四是杨柳依依下的长条椅子。

五是宠物。

六是写字。

七是划线条。

八是自命题。

九是撕纸(雪花片片)。

本部分整理了23种以上的疗法。

这只是便于理解的一种分解,不是提倡孤单方法的机械运用。其实,在实际的辅导或治疗当中,往往是多种学派的方法和技术综合运用。所以可以叫做是“整合式家庭治疗”

到目前为止,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引进中国内地的家庭疗法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系统式家庭治疗,还有一个就是结构式家庭治疗。所以,在实操过程中,当不断本土化及规范化。

同第七部分的“综上所述”说法一样,一些疗法的介绍,也参见《心病还须心药医》一书。

下面第九部分家庭治疗的策略、方法、技术、技巧等,也是这样。

 

  链接技术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