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提纲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战略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成 果 展 示


自序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自我心理学”之父阿德勒研究发现,人们喜欢通过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张扬兴趣、慈善公益、生育子女、积累财富等等作为,补偿或抚慰自己的孤独心理、不安情绪或某种心结,有生之年给人世间留下点有意义的东西,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甚至还有人试图在社会中去完善单凭自己的能力无法完善得了的东西,想以此自我实现。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鼻祖罗杰斯提出“理想自我”的概念,这是每个人所希望的自我形象,在自己心目中有很高的价值;他还认为人的本质在于具有“发展自我”的倾向,人最终要自我实现,达到“理想自我”。

人人都想自我实现。

笔者很想自我实现。

笔者有时孤独,轻度焦虑,又有回报社会的情结。其自我补偿或抚慰的方式、自我实现的作为就、都是著书立说,因为自测和社会实践证明自己没有别的什么能耐。

我想写东西,在青春期就开始萌动。而构思写心理学题材的东西,是在青年后期,我的青年后期适逢“文化大革命”。

建国以来,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在极左路线的干扰下,阶级斗争就一直没有停止。斗争或革命的对象其中就包括心理学。大破“四旧”、狠批“封资修”,把心理学也定性为“伪科学”,焚心理学的书;否定心理辅导和治疗,把心理学学者打成“右派”、“反革命”、“牛鬼蛇神”;使“思维”变成有政治色彩的“思想”,视“性格”为道德品质、“人格”为阶级立场,把人们的“心理困惑”看作是“活思想”、“私心”,紧接着深挖“活思想”,狠斗“私”字一闪念,用“思想政治工作”取代心理辅导工作,甚至把“持不同政见者”送进疯人院、精神病院。

“文化大革命”初期,我以写“大批判”稿子为掩护,偷学心理学;中后期,以工作的名义、人际的方便,以“政治”过别人、也被别人“政治”过的经历,搜集了大量的“应激源”(恶性刺激)素材,整理了很多的“精神分裂”案例。

20世纪末期即改革开放的初期,心理学得以平反昭雪,心理辅导和治疗解冻。但旧的心理创伤尚未来得及抚慰好,新的心理困惑在频频产生。据有专家预测,21世纪初是一个易患抑郁症、焦虑症、偏执型人格障碍以及容易感到孤独、郁闷、空虚和令人浮躁的时代,同时又是迫切希望能实现“新健康”的时代。还有人预测,如果现在不重视心理的健康,到了21世纪中期,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将非常糟糕,那时的人会责怪我们现在的人为什么不重视心理卫生竟然导致了心理疾病的遗传!

但处于职业、为了生计,我在20世纪末,却从事着宣传教育、新闻报道及行政管理等工作,只是在业余时间自学心理学,间接地做一些心理辅导、咨询及其调研工作;直到2002,我才公开、正式地开始从事心理健康的宣传、普及、辅导和咨询工作。由于过去隐蔽得太深,这使老同学、同事、朋友和熟人大吃一惊、大惑不解——什么,什么,什么?心理咨询师?!你怕是个“精神病”吧?因为大家都不知道我还有心理学的爱好、专长或专业!

从事心理健康工作,做到2005,笔者不禁想起了晚年的孔子、达尔文和潘菽,潘菽是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们觉得年事已高,要抓紧时间整理典籍和著述呀!笔者不是要成为他们,而是受到他们的提醒:弹指一挥间,人生竟到了中年后期,后半生的时间有限,得抓紧时间挥毫奋笔呀!于是,除了一边继续学习心理学专业,一边做心理辅导、咨询和讲座,其主要是安排时间撰写心理健康系列丛书。

于是,心理健康系列丛书9部的目录、框架或蓝图拟成:

1.《心态心病心药》(三心篇)

2.《心病还心药医》(资质篇)

3.《亲子师生沟通》(求知篇)

4.《家学心理学》 (求爱篇)

5.《职场心理援助》(求职篇)

6.《心桥心理报告》(个案篇)

7.《文字排郁疗法》(减压篇)

8.《人生自我实现》(体验篇)

9.心理小说《生涯》(指南篇)

此次出版“求职篇”。

“求职篇”中所指的心理援助,简单、通俗地解释就是给求职、在职、离职的广大员工做心理减压,看到其援助的治标能力过于微弱;推荐EAP引进中国企业,但EAP一直无法在中国企业形成气候;鉴于我国企业员工的现状,感到实行全员折股”,稳定其职业或工作,确保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才是排解员工心理压力的治本之法。于是笔者撰文《新谈全员折股——国企改制·职工心态·股份制势在必行!》,把它作为本部书的重点篇”

重点提出了全员折股”到“全民折股”设想。让《政治经济学》回到《全民经济学》或《经济学》的面目,用《老百姓宣言》指导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促成“效益与公平的和谐统一”以及老百姓“幸福指数”的提升。

撰写“求职篇”,从2002起笔到2020杀青,前后用了18的时间(其中的全员折股”篇,前前后后用了31个年头)。对于笔者来说,致力于著书立说,既是一种使命,又是一种乐趣;因此才能作到即使废寝忘食也乐此不疲,才能感到失去的也许很多但得到的肯定更多,还常常感到若不能如愿以偿则死不能瞑目。笔者对心理学的认知有个过程:喜欢—爱好—执着—有点儿痴迷—执着。由于有时有点儿痴迷心理学,因而使人似乎变得有点儿痴呆,其他某些社会角色有时近似不称职。

本书除了适用于与心理师同行交流,也适合于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心理学广大爱好者和一般读者阅读。但愿本书能起到“授人以渔”的作用。

当然,实际上,一切有关“心理”的事情,都是艰难、复杂的,《心理学》本来就不是一部容易读得懂的书。翻译过程如此,写作过程如此,阅读过程如此,做心理老师如此,去看心理老师也是如此。所以,在学习型社会的今天,还是提倡人们能排解浮躁,沉下心来,学习一点已经尽量通俗化了的(再通俗化毕竟是一门学科专业呀)、有可操性的心理学的书(相比《心态心病心药》、《心病还须心药医》而言,《职场心理援助》那可是易懂多了);这对提倡广大员工人人都做自己的心理减压师,减压释怀“治未病”,有重大意义和现实作用。

 

 

            

                      202051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