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战略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疗法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沟通与备忘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

公益讲座:昆明新概念培训学校 
办公地址:昆明五华区螺峰街126号(研究),新概念学校(讲座咨询)

联系电话:讲座预约 13908856911,个案咨询预约 0871-2861145

电子信箱:kmxinqiao@163.comkmqianxian@163.com 

公益网站:http://www.kmxinqiao.com

网站搜索:心理科、心理减压、心理援助、心理辅导、云南心理辅导、昆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云南心理咨询网、云南心理咨询、昆明心理咨询网、昆明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工作坊、心理治疗、云南心理治疗、昆明心理治疗、心桥、云南心桥、昆明心桥、云南心桥心理、昆明心桥心理、心理医生、云南心理医生、昆明心理医生、心理老师、云南心理老师、昆明心理老师、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网络黄页:http://km.99114.com/医疗保健医药-心理咨询-心桥第35期

传真电话:0871-5160431。

邮政编码:650031

 

读者留言:“心桥”网络黄页—“用户留言”

 


(二) 

80我的哥哥好像有点不正常

询问人杨燕

咨询于200622  

医生:

您好!

我的哥哥今年40岁了,可我觉得他好像有点不正常。他离婚一年了,现在每天在家和我的父母闹,说我的父母对他如何不好,对他以前的妻子如何不好,现在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拉着我的父母说上好长时间,一会说一会哭的,总之就是谁也对不起他,他那人本来就是看什么人和什么事都不顺眼,而且他的嘴特别碎,什么事他都要说一说,都要发表一下不同意见,惹得大家没有一个能看他顺眼的,还爱大哭大闹,歇斯底里。

医生,他是不是有精神病啊?请你一定要帮帮我们,谢谢了!

 

回复

来访者杨燕你好!

非常理解你们家庭目前的处境和你的心情,愿意为你们做一点工作。

一、就你提供的情况分析看——

你的哥哥可能有“人格障碍”的一些亚种或症状。“人格障碍”主要是“认知”方面出了故障。

二、“人格障碍”有十几种亚类型的人格缺陷,其中有三种亚型适合你哥哥的情况——

1、“偏执型”(又叫“妄想型”):“妄想”患者固执,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常与别人不和谐,无自知之明,敏感多疑,心胸狭窄,长久地记仇,对谁都不信任,无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诡辩、强调客观、怨天尤人,谁都不好、不对,习惯于将功劳归于自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还认为别人对他不忠实。为了个人利益或自卫,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有时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承认自己偏执,对自己坚信不疑。患者对社会适应不良,自己痛苦,别人也跟着痛苦。俗叫“苗子”,在治疗中难合作。易导致“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

2、“癔病型”:又叫“表演型”、“寻求注意型”。

3、“情感型”:包括“高涨型”和“低落型”。这种情绪型的人高涨起来显得“躁狂”。

三、产生“人格障碍”的原因——

目前对“人格障碍”成因的争论很大。内部因素是指先天发育的结果;外部因素是后天的社会诸原因。假设排除你们的家族史,其原因就是后天的生活事件。

四、分析——

1、很可能你哥哥在离婚之前就有过重大生活事件的刺激,而这次的离婚成为“发病”的导火索。

2、如果以前没有重大的生活事件,那末,这次的离异就是“发病”的主要原因甚至是根本原因。“离异”是一个非常强烈的恶性“应激源”。

3、“应激源”的问题不解决或不能正确对待,他的认知就不能解决,认知不能解决就要在言动诸方面“发怪”,“发怪”就会扰乱得全家不得安宁甚至今年的春节很可能都没有过好。

4、他的负面情绪具有传染性,传染给家庭的每一个成员,使家庭气氛低沉、碎裂、紧张、窒息、冰冷。

5、如果他在离婚前就是这样的人,那离婚的原因很可能就是因为他的“偏执”。

6、“偏执”具有发散性。可推断,在工作单位也是对工作不满意,对同事关系紧张。这与家庭成员关系紧张互为因果或“双”。

740岁的人,就要开始留心关于“更年期”的问题。因为“偏执型”+“更年期”=很麻烦。

8、因为他的“偏执”等症状,使大家庭成为“问题家庭”,使小家庭成为“病态家庭”或“死亡婚姻”。

五、建议做家庭辅导——

1、你是你们大家庭里的“使者”,可由你先与心理老师做一对一的沟通。

2、其次,你们大家庭除了你哥哥的全体成员接受“空椅子”(你哥哥缺席)家庭辅导。

3、你和你大家庭除了你哥哥的全体成员接受辅导之后,当以与原先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对待你哥哥。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但会扭转局面。

4、然后,想一个办法(需要耐心或时间),请你哥哥与心理老师见面。前面说了:这类患者不会轻易承认自己有什么心理问题,即使被迫治疗,在治疗中也很难合作。你哥哥能不能改变认知,要看他的心理素质和他处的环境如何。而“他处的环境”,目前就是你们大家庭的成员。

5、如果你哥哥不管主动或被动能与心理老师交流,那“问题家庭”现状或局面的改善则大有希望。

6、如果不便接受面对面的“家庭辅导”,可参阅笔者的网站中《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以及《心理减压训练场》等篇。

祝愿你的哥哥能早日适应环境、适应自己!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0871-2861145,公益网站www.kmxinqiao.com

 

79我老公是嫉妒型妄想症!

医生:

您好!   

我们是2003年底移民加拿大的。老公在国内博士没毕业就移民了,在加拿大一直没有找到专业工作,后怀疑我有外遇。心里医生诊断为嫉妒型妄想症,要吃药治疗。但他拒绝治疗,并要求与我离婚。我不知如何是好,请问这种病能自愈吗? 

询问人sally

        咨询于2006115

 

回复

sally女士你好!

很理解你目前的处境和心情。

就以你提供的情况包括那位“心理医生的诊断结果”为事实来分析:

你提供的情况过于简单,但要求笔者帮助的难度却很大——恐怕谁包括给你老公诊断的那位医生也不敢预测“能自愈”或“不能自愈”?因为这要看你老公的心理素质和他处的环境如何。

但笔者可以指点你如何应对你们目前的处境。

一、“嫉妒妄想”(“嫉妒型妄想症”)是怎么回事?

1、“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在发育、发展过程中,因为内、外因素刺激,与常态人格模式有较大差异,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社交和职业功能,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生活,这样的状态。

2、目前对“人格障碍”成因的争论很大。内部因素是指先天发育的结果;外部因素是后天的社会诸原因。

3、“人格障碍”有十几种类型的人格缺陷,其中之一是“偏执型”(又叫“妄想型”)。

4、“妄想型”,患者的思维障碍比较突出,主要是认知出了问题,其中又包括“嫉妒妄想”。

5、“嫉妒妄想”,如认为配偶对自己不忠,检查内衣,甚至跟踪要抓“现场”;或容不得同学、同事超过自己。

根据你提供的情况看,你的老公是前者即情感的认知出了故障。

6、“人格障碍”的患者自己痛苦,别人也跟着痛苦。

“妄想”患者固执,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常与别人不和谐,无自知之明,敏感多疑,心胸狭窄,长久地记仇,对谁都不信任,无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诡辩、强调客观、怨天尤人,谁都不好、不对,习惯于将功劳归于自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还认为别人对他不忠实。为了个人利益或自卫,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有时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承认自己偏执,对自己坚信不疑。对社会适应不良,易伤害周围的人,自己也痛苦。俗叫“苗子”,在治疗中难合作。易导致“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

二、你如何应对你们目前的处境?

1、既然你老公是患者,作为健康或正常的你,就要改变自己的认知,不能同患者一般见识,不要和他较真,不要和他争辩是非高低对错。如果他主动同你较真,你可表示沉默,或者中性态度,或转移话题,或幽他一默,等等。

2、一如既往地扮演好“妻子”的角色,而不计较他的“丈夫”角色扮演得是如何不好。

3、事出有因。前面说了,该症状成因的争论很大。这里排除内部因素。他的“生活事件”中的“博士没毕业”和“一直没有找到专业工作”可能是重大的外部因素。若此,需要解决重大的“生活事件”,根源解决了,症状就会好转。

4、你说他“拒绝治疗”。你需分清他是“拒绝治疗”还是“拒绝吃药治疗”?笔者前面说过,“嫉妒妄想”主要(!)是“认知出了故障”,而“功能故障”不是主要方面,并排除“器质性病变”;那末,(首先或主要)吃药,有多大的意义呢?——当然,笔者不能或没有同他面对面交流,你提供的已知条件又非常有限,所以,这里只能是“假设”。——科学、严肃地说,“假设”是实验室里的事,而不应该是临床的行为。

5、还有规律性的特别是年龄段里的规律性的因素,也需要考虑。如异国他乡“水土”不服+快节奏生活+竞争攀比+“七年之痒”+“更年期反应”等。

6、这“更年期”主要说的是你;你如果接近了“更年期”的年龄,你的一些言动是不是成为他形成症状的“刺激源”?若此,你自己首先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然后和同时,以健康的心态去应对他的“反常”。

7、如果他的话题是“要求离婚”,你可以平静或中性的态度,劝导(而不是祈使、反问、命令的口气)他,说:这个话题,是不是(征求的口吻)等把你的“心理困惑”(注意:不要说“心理疾病”)排解了,再提?这期间,我——做妻子的有责任一起分担你的焦虑和烦恼(是“焦虑和烦恼”的提法,而不是“嫉妒”、“妄想”、“病症”),直到你有了笑颜(而不要说“病好了”)的那一天。

8、你有什么社交活动,可约他一起参加;他若谢绝,你可告诉他是怎样的活动,包括准确的时间、地点、人物等。

9、你可点击笔者的www.kmxinqiao.com公益网站,进入“心理减压训练场”,做“人生”和“婚姻”等方面的减压。如果他也能和你进入笔者的“心理减压训练场”,一起做放松训练,则更好。

以上的分析,仅供参考!

但愿笔者的分析没有侵犯你们求助的那位医生。

遥祝二位新春愉快,学业、工作顺利,事业有成!

国内昆明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78如何写好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我的毕业论文题是:一种新的心理教育模式的探讨——心理调查,心理实验,心理训练三合一的教育模式。

询问人summer

    咨询于2006110

 

回复

summer你好!

从宏观上说,你的选题很好!

你的“问”,太大了;“已知条件”太少了。所以回答有些困难,就会有很多的“如果”或“假设”,答案就不会具体化,指导意义或价值也就不会大。

不知道你是夜大还是普通高校的应届毕业生?

不知道你是云南还是外地的学生?

不知道你的心理教育是狭义地运用于指导普通中小学和大学,还是在社会上开展的广义的心理教育?

不知道你有否指导老师?若有,他是如何指导的?如果笔者指导的与他不一样呢?

不知道你是胸无成竹,还是想取个“旁证”?

不知道你是问的论文本身框架结构的构思布局,还是心理学三个分论点或三组案例对阐述主要观点时的如何进行论证?

这里提出几点看法,仅供你参考:

一、“心理调查”+“心理实验”+“心理训练”三者是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特别是“心理实验”,可行性有多大? 

二、对于毕业论文的作者——一个学生来说,“心理调查”和“心理训练”容易操作,狭义的“心理实验”可能有些不便,主要是仪器、被试的不便,以及量表的非本土化。

三、人人都知道,“选题”是“如何写好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关键,“选题”成功了,论文也就成功了一半。

四、论文的写作虽有基本套路,但无具体的标准步骤,一个老师一种模式或一样写法。所以,就像校外老师虽然知识渊博但因不了解高考行情因而无法给高考的学生辅导高考一样,论文要过关,最好甚至必须是按指导老师的“模式”或“写法”进行写作,才能“写好”或过关,即“如何写好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的关键是指导老师的辅导,而不是校外老师的回答。

五、如果你要获取一些资料,可参阅笔者www.kmxinqiao.com网站中“亲子沟通”栏目中的《唤回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失群“小鹿”——兼谈教师和家长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一文。该文论述的是如何在中小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不知道这样回答,你是否满意?

祝你写好心理学专业毕业论文!

心理老师钱锡安

 

77我的心情很压抑

我是一个17岁的学生,显得很老气,现在高三。在学校,每当别人说话的时候,看我的眼神,我都觉得他们的内容在针对我。心理老是对他们说的某一句话耿耿于怀。一见心情不好的小事情有时候会想半天,心理上很想去转移,但还是老惦记着那一句话。每次和别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最后还是自己去讨好别人(怕别人报复)。结果自己心里也很不愉快。

一个17岁的学生

       咨询于200616

 

回复

这位17岁的高三同学你好!

一、先介绍一点17岁及以前的人格发育和发展情况:

1、“婴儿期”——基本信赖对基本不信赖。

孩子通过吃奶,判断或体验母亲对自己的呵护值得信赖的程度。

“婴儿期”的孩子“皮肤饥饿”,需要抚摩。母亲抱他,亲他,与他说话,对他唱歌;孩子接受爱抚,也就觉得周围是个安全的地方,就有安全感。如果成人对孩子的抚摩不够,抚育不良,孩子对周围环境就会产生不信赖,对成人产生怀疑,心理就会受到严重的创伤,这种创伤将会影响人的一生。

2、“幼儿前期”——自律、自主对害羞与怀疑。

这时期的孩子想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想自己穿衣、吃饭,什么都想自己试试。

如果成人过于训斥或“溺爱”,孩子过于自律,就会无所适从,觉得自己不能自立,会产生羞涩感和怀疑等不良适应心理,这会使“意志”等品质发展不够。

3、“幼儿后期”——创新对罪恶(自发性对内疚)。

这一阶段继续前一阶段的“自主性”的发展,依靠自己进行活动的欲求进一步扩大,是形成勇敢或怯懦的个性品质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任务是在于发展孩子的自主的主动性。

4、“学龄期”——勤奋对自卑。

这时期,孩子的演绎推理和按规则学习的能力都在发展,活动已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掌握文字工具后,有了获得大量知识技能的可能。因此,帮助儿童正确对待素质教育和学习竞赛,取得有意义的成绩是必要的。

在这一阶段,少儿发展起来的“勤奋感”或“自卑感”,将能延续终生;因此,在这一阶段培养少儿勤奋的品质,克服自卑的心理,都具有长远的意义。

5、“青年期”(1418岁,也叫“青春期”)——“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这一阶段形成自己的接受教育的目标和职业目标,学习处理与生命意义有关的问题。

这时的孩子生理发育迅速并带有成人的因素或色彩。思维复杂,形成“自我意识”。这时的注意力学会转移——过去只看到自己,现在也看别人,追溯自己的过去,也在考虑未来,注意别人是怎么看待、评价自己或拿别人对比自己,希望社会认同、接纳自己,以别人为榜样,按照自己的理想推动自己的发展。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自我同一性”特征的。

如果孩子在前4个阶段顺利地建立起信赖、自主、创新、勤奋的品质,这就可以通过整合过程,建立起自己的精神世界,比较容易地形成“同一性”的品质,可以无约束地进入青年期。

如果没有形成良好的自我同一性,就会出现“同一性”混乱或扩散,就无法认知、调节、控制自己,陷入不适应状态,觉得难于理解别人,别人也不理解自己,经常处在犹豫状态中,甚至会成为极度孤僻的人。

如果自己的价值观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就会使自己难以正确认知自己,进而使自己的角色混乱,以至不知道或不敢相信自己是谁,要干或在干什么。

6、较之初中阶段,高中生人格的发展明显成熟了许多。

到了高中阶段,是开始考虑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如,高三毕业是继续上大学还是就业?所以孩子一切问题以“自我”为中心展开,又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或结果。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人格特征以及价值观。这个时候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也向成熟方向发展。

①大多数的孩子在大多数的时候基本上能够与父母和睦相处,反抗成分逐渐减少;开始对父母表现出明显的尊敬之情和感谢之意。

②“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在心理上把“自我”分成“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

③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的成长。

④注意对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积累,身上的“棱角”磨去了一些。

⑤“自我评价”和“道德意识”都走向成熟,具有自我内化的特点,能够接受外界的劝导并进行理性分析,受外界的负面影响小了。

二、分析你的有关情况:

你说:每当别人说的话,看我的眼神,我都觉得他们在针对我;心理老是对他们说的话耿耿于怀,一件小事情有时候会想半天;每当和别人发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最后还是自己去讨好别人。

1、这很可能是你在某个发展阶段遇到重大生活事件的恶性刺激而使你的人格发展受阻,因此给青春期时人格的顺利发展带来困难,产生了“自卑”、“角色混乱”等心理问题。

2、你的心理反应和行为习惯可能是在“自卑”、“角色混乱”等情况下采取了“敏感性猜疑”等心理防御方法。这些方法因为并没有真正为你达到防御的目的,所以是消极的心理防御方法。

三、帮助:

1、可采用一些成熟和中性的心理防御方法进行自我调适。可参阅www.kmxinqiao.com网站中“科研成果”栏目中的《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一文。

2、可自己给自己做人生减压训练。参阅www.kmxinqiao.com网站中“心理减压训练”栏目中的《人生减压》一文。

3、如果不会进行自我调适,建议利用寒假时间与心理老师做一对一的交流。

祝你在学校里愉快学习、健康成长!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76我完全赞成你的一家之言!

钱老师:

我是含着眼泪反复阅读着你的一家之言的!你的高见鼓起我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师的信心。我想请你再谈谈你对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设想或方案?这个题目可能为难了你。

祝你元旦快乐!

询问人一个心理老师

       咨询于20051230

 

回复

一个心理老师你好!谢谢你对笔者的“一家之言”作出的反映。

关于“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设想或方案”,笔者倒是有。但洋洋万言,在本栏目表述有些困难。

你何不浏览笔者的“心桥”网站?笔者经过多年的工作,撰写出《唤回彷徨在“十字路口”的失群“小鹿”》,它的副标题是《兼谈教师和家长都应成为学生的“心理保健师”》,文中的第八部分表述的就是“学校心理教育的课程设置及有效操作”,介绍得比较详细,有可操作性。

阅后请多提宝贵意见。愿与同人共享!

让我们共同祝愿:在新的一年,我们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地开展!

钱锡安

      2006-元旦

 

75豁然开朗,操作不便  

尊敬的钱老师:

对你给我的回复,感到非常满意,颇有知音的感觉!尽管我还不能按我所学和我所计的开展工作,但心中有数!我想目前可以以对学生的心理咨询做突破口,开展工作。钱老师,我想再请教你:请你预测一下,昆明市的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景?

    询问人一个心理老师

      咨询于20051228

 

回复

一个心理老师同人如面!

很理解你的处境和心情!

昆明市的学校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景,不敢妄加点评。

对全国开展心理教育的前景倒有看法:

目前“心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整改建议

“心理教育”刚起步,有些学校在试点,一些学校尚按兵未动,怎么就提“整改”?

因为许多学校刚起步就不规范,在实际的操作中,违背了本来意义上的“心理教育”。如果尚未起步的学校一起步,岂不谬之百出?

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很多事情,甚至可以说是边铺路边前进。所以,属于前进过程中不完善、不成熟的东西,不在整改的范围内。这里主要提及的是属于认识问题并由认识问题而形成的行为问题或误区。

(一)目前心理教育课存在的一些问题或误区:

1、总担心或认为搞“心育”会耽误“学习”。

2、把心理教育课程化,等同于其它学科课程,甚至给学生安排心理知识的考试,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知识教育。本来“心理教育”很大的比重是给“应试教育”产生的心理问题来进行辅导治疗的,现在一些学校居然又以应试化的方式进行心理教育。令人啼笑皆非! 

3、把心理教育医学化,甚至安排穿白大褂的心理医生,似乎心理教育就是心理咨询和治疗,是只针对心理有疾病或有问题的学生的事情。

4、把心理教育狭隘化,认为心理教育是常规教育之外的“另类”素质或“附属”成分,似乎心理教育是近几年才冒出来的时髦货色。 

5、把心理教育孤立化,认为那是心理教师的分内任务,与其他科任老师没有什么关系,忽视与其它学科的联系。

6、认为心理教育是专门对准学生进行生活、生理、心理、学习和择业准备的教育,与老师无关。

7、并且接受心理教育的重点对象是“差生”、“后进生”和“问题学生”。不懂得往往“好学生”就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8、或只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忽视老师和家长的心理教育。认为老师仍然是教育者,不用接受心理教育。

9、即使家长也对孩子进行心理教育,但与学校的心理教育分离或脱节。

10、即使是进行心理教育,也是急功近利,走向形式化。

11、重视共性问题,忽视个性问题。

12、或心理健康的标准固定化,用统一的标准套不同个性的学生。

13、生存压抑、竞争焦虑的教师群体,很难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中起到表率作用,而教师的表率作用对学生一生的人格发展又是那么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些问题或误区足以证明:心理教育目前在教育实践中基本上是不成功的。

(二)目前“心理教育”实际上成为“应试教育”旁边的一根“软骨”:

笔者在这里讲“心理教育”,用洋洋几万言来表述、论证,仍显得软弱无力,觉得是说不清道不明,甚至可能还会引起一些人的微词或质疑。

实话实说是非常艰难的。但此事说起来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得只用一句话便可表达明白——

目前“心理教育”实际上成为“应试教育”旁边的一根“软骨”!

(三)整改建议:

1、对无经验者——纠偏。

2、是认知问题——改变观念。

3、是行为习惯——回头重来。

(四)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

1、注意教育的未来性——

应试教育今天看起来似乎“吹糠见米”、“春种夏收”,但对“秋天”、“明天”未必合拍、有利。唯一标准化或只有一个模式的教育是一种悲哀。

教育方式本身没有对错,但有适合或不适合的问题。不适合,就没有好的效果,就是失败。

2、应试教育更增加学生的心灵负担——

过重的课外学业负担,不单压在学生身上,更压在学生心上。学生埋头于完成各项庞杂而又不甚必要的作业,精疲力竭,就难以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的关心,难以有舒展的胸怀和创新的精神。笔者前面有表述:有很多种心理疾病就是应试教育直接的“副产品”。

3、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

只要教育、教学同“经济效益”直接挂钩,只要教师上报教绩、评定职称、增长工资等把学生的考试分数、升学率作为“硬件”;就不要去奢谈什么“素质教育”,也不要奢望“心理教育”的预期!

这是人人都明白的事,不过许多人不愿点破而已!

一方面,“心理教育”作为“现代文明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确立;另一方面,“心理教育”要名副其实地确立并实现预期,还要走曲折和漫长的路,回头路是不可能的,当年的非洲人把金矿石用来砌厕所,今天的我们把心理卫生摆在“应试教育”的餐桌上当花瓶,也许是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和过程。

因此,问心理教育的空间有多大?它可以大到无限,也可以小到可怜!

一家之言,见仁见智,文责自负,仅供参考!

愿与同人共享!

钱锡安

 

74少儿心理 

您好:

谢谢你昨天给我的答复。我再麻烦您一下,我儿子的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实质性病症,分析和心理因素有关。现在只有同学家长找他、吓他这一条线索,我们与这位家长谈了,那家长也同意给我孩子道歉。我想问让他们面对面的谈好吗?

医生让吃B1、古维素和精苓口服液,我的孩子会留后遗症吗?

询问人阿晖

        咨询于20051227

 

回复

阿晖你好!

一、从社会学和道德角度,你想让他们面对面的谈,这是你们的权利或责任,笔者无权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

二、别的医院的医生开出的药方,笔者不敢妄加评论或预测。 

再次祝愿你的孩子健康、顺利地发育发展人格!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73

 

72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的关系是什么?   

钱老师你好:

很敬佩你在医学网站上给读者的答案!我是昆明某中学一名心理老师,本是心理学科班出身,但目前却感到“英雄处于无用武之地”,对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具体布置,心里不甘苟同,但行动上不敢反对。对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的关系感到迷茫。敬请钱老师指点迷津。不胜感激!

     询问人一个心理老师

      咨询于20051226

 

回复

一个心理老师同人如面!

现就你提出的问题,提供一点我自己的学习体会,权做答释,如下——

“教书育人”中的“育人”,主要由两个渠道进行:一个是思想品德教育,一个是心理健康教育。“育人”本来包括心理教育甚至主要是心理教育。但过去偏重了德育,几乎没有名正言顺的心理教育,甚至以德育代替心理教育。德育与心理教育有交叉,但有本质区别。

(一)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来访者就自身存在的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运用语言(经过考虑,表达思想)、“非语言”(自发的,表达情感)、文字等媒介,向有心理健康专业技术的人员进行诉说、宣泄、询问、商讨,在心理咨询师的支持、辅导和帮助下,通过一起讨论,找出引发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进而在心理方面寻求摆脱困境、解除不适、克服障碍的条件或对策,以便恢复心理平衡、提高环境适应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人格顺利成长的做法和过程。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做指导。

(二)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这一词条目前很难能在哪本权威的辞书里翻到,并且很难给它下一个学术性质或专业方面的定义,何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有着不同的内涵。某辞书里是这么说的:它是我们党和国家革命和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在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以有效地把先进思想贯注于人民群众之中、不断提高人民的思想政治觉悟、增强人民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的能力为目标的一门科学。在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上来的新的历史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进一步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应该遵循“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同各项具体业务相结合”的原则。它引用马列毛的话做指导。

从以上两者的定义可看出,“心理”是讲情感的远近、情绪的喜厌爱憎,讲体验、调整和适应,“心理咨询”是求助者与心理咨询师在平等关系前提下的对话、沟通、交流、一起分享,使咨询成为一种消费、一种享受;而“思想”则是讲是非对错,“思想政治工作”则渗透着军政、训政、宪政里一家之言的命令、训话、批评、禁止,是教训与被教训的关系,是我正确你错误的先验。

(三)品德教育:

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即德育。有是非标准,是教化问题,是道德评价问题,是学校借助一定的手段、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意识、规范和准则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

(四)心理素质:

“心理素质”的重要内容包括非智力因素、智力与能力因素、心理现状因素和社会适应因素等。

如今,关注健康的人越来越明白,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包括心理健康和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以往人们总把学业的成败,较单一地归因于智力因素,关注的是IQ(智力商数)值的高低。近年来,人们不仅认识到非智力因素的EQ(情绪商数)、AQ(逆境商数)、HQ(健康商数)与人生质量的关系重大,而且越来越明白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挑战的激烈及未来不确定性等因素所产生的心理压力,都与人的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密切相关,并互为作用。

所以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主张还“素质教育”的本来面目,注重“心育”,旨在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心理素质,以适应自己、他人和社会、将来。——否则,你的“应试教育”考10000分,又有什么用处呢!

(五)心理教育:

“心理教育”即“心理健康教育”,也可叫“心理素质教育”或叫“心理卫生辅导”,简称“心育”。

可以给“心理教育”下个定义——

心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有关心理健康和卫生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的训练,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的发育发展。

心理教育是有效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只有当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外部生存环境相适应、相和谐时,学生的德、智、体、美等各方面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心理素质是学生素质结构的核心与基础,学生的一切都是在此基础上、以此为背景来展开的。

心理教育有利于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客观正确的认识,能增强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情绪适度、意志坚强、行为正确、个性健全。

心理教育与心理辅导、咨询有着紧密的联系,但是有区别的。心理教育是心理辅导、咨询的前提或基础。心理教育不包括狭义的心理治疗。

心理教育搞得好,则可以少做或不用做狭义的心理咨询,更不用心理治疗。如果撇开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那末,心理教育是避免、防止“小鹿”辍学、出走的关键,是容易唤回已经在“十字路口”彷徨的“小鹿”的有效方法,是保障孩子人格健康、顺利发育发展的根本,是心理健康和卫生工作防患未然的重大举措。

——我们的教育实践长期以来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非道德”行为。实际上,学生的好多问题是心理问题而不是道德问题,或者说好多问题不能用德育的手段来解决,而我们有些老师往往就是在用德育的手段在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即把实际上的心理问题却当作思想品德问题来解决;所以往往不能解开学生的心结,学生不服或感到委屈甚至产生另外的负面效应。例如,《狼来了》:从德育讲属于撒谎,从心理健康教育角度讲是如何排遣心理寂寞的问题。

——“德育”与“心育”并不是水火不相容。两者有机合作,会产生良性效果,使学生不但具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会具有优良的品德,会把社会的规范等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当然,“德育”与“心育”两者各有各的功能,不可代替。但如果德育和班主任思想工作能渗透着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则会产生积极效果,且两育双收。然而,心理问题却一定不能用德育方法来解决!

——具体操作时可把握:道德的问题正面提、宏观提,心理的问题私下提、微观提,分辨不清的问题,可先以心理辅导的方式入手。

愿与同人共享!

       钱锡安

 

71少儿心理    

 

您好:

我想咨询一下关于小儿受到惊吓能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我儿子9岁,小学二年级,在学校因为和同桌总打仗,近二个月发现他一天不定时抽动二十至三十次,上医院查了没有实质性的病症,(只有24小时脑电图结果未出来)后来通过和他聊天知道他同桌的父亲多次(他说有二十次右左)到学校找他(他同桌的家和学校紧挨着)有一次把他从班级的排中拉出来,打了他一拳,把他打倒了,并说如果再欺负他同桌要打死他。他也没说他害怕,我不知道这和他的病有无直接的联系。

询问人阿晖

       咨询于20051226

 

回复

阿晖你好!

问题的要害是:他为什么要“和同桌总打仗”?“和同桌总打仗”是攻击性行为的一种表现。为什么他会产生攻击性?很可能是因为他在另外的环境中如家庭父母方面,受到恶性刺激并得不到排除,心理的抑郁或烦躁无处发泄。

你分析得没错:

①和同桌总打仗—

②同桌的父亲多次到学校找他并打了他一拳,还扬言要打死他—

③他害怕但不说—

④压抑在心理—

⑤外显的躯体抽动—

⑥母亲担心着急。

但要害的问题你回避或疏忽了:

①很可能孩子在这之前受到恶性刺激并得不到排除,心理的抑郁或烦躁无处发泄—

②和同桌总打仗—

③同桌的父亲多次到学校找他并打了他一拳,还扬言要打死他—

④他害怕但不说—

⑤压抑在心理—

⑥外显的躯体抽动—

⑦母亲担心着急。

如果脑电图结果未出现器质性病变,则可能是神经官能的躯体表现;如果你认同笔者的初步分析,建议做个别咨询或辅导。

祝愿你的孩子健康、顺利地发育发展人格!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70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得了忧郁症? 

询问人海莉

     咨询于20051223

 

回复

海莉你好!

你能勇敢地在网上与心理老师交流,这很好!这有利于你排解心结、缓解抑郁。

但你没有把你的情况做以介绍,所以无法了解你,不能妄下结论,因此帮不上忙。

建议:

一、记得有几位来访者问过关于“抑郁”的话题。你可在心理科的栏目里搜寻,可做参考。

二、不要轻易、随意给自己乱扣心理疾病的帽子,避免自己吓着自己。

三、可能认为介绍了自己的情况会有暴露隐私的可能。若此,你可电话与笔者联系。

祝你开心!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69什么是亚健康?

钱教授:

现在的人动不动说亚健康,有专家说中国人有百分之几十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是时髦还是吓唬人还是真的?

询问人郝奇

     咨询于20051214

 

回复

郝奇你好!

一、“亚健康”,这是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这个群体的人常有疲劳感、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头痛头昏、全身乏力、大便不正常等表现。这部分人如果处理得好,可以转变成为健康的人,否则,进入病人行列。有调查表明:我国70-75%的人群处于亚健康状态。特别在城镇,这样说并不夸张。

二、但在笔者的文章或讲座中,基本不提“亚健康”;因为笔者感到它的症状或表现很不好表述。

三、笔者的表述是:

1、“心理弱点”与“心理问题”之间无明确的标准;心理健康—心理弱点—心理冲突—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之间,也无绝对的界限。

2、从心理卫生角度看,“心理问题”或“心理困惑—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相当于现在的人动不动说的“亚健康”状态。

3、截止目前,对“心理疾病”还没有一个规范、统一、科学的表述。有的用“心理问题”囊括所有的“心理疾病”;有的把“心理疾病”由轻到重做这样的排列:“心理障碍”—“神经症”—“精神病”。

4、“人格障碍”主要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出了问题(所以主要用心理辅导);“神经症”主要是机体功能发生了故障,“自我”有点失控,“本我”有时做主(所以主要用心理咨询);“精神病”主要是大脑器质产生了病变,“自我”、“超我”全失控,“本我”基本做主(所以主要用精神药物治疗)。

5、以上罗列“心理疾病”是一种分解,实际往往是交叉或综合发生,又多是后者包含着前者即“共病现象”,临床表现也是如此,因此需要“多重诊断”。

6、……从以上罗列出的心理疾病表现来看,主要种类(五类型27亚类89种)不少于、程度不轻于生理疾病,其存在非常普遍。据有统计分类:身心、纯躯体、精神疾病各占人类疾病的三分之一。据有的医学心理专家调查和测试表明:有30%的男人,在心理方面一生会较严重发病12次;50%以上的女人发病23次。病程时间有长有短。有的“不治自愈”,有的经过调适治疗很快就好了,有的则会伴随人生很长一段时间。

7、需要说明的是:再健康的人,也不免会感到“心痛”或“心理难受”,有“心理感冒”或“心理饥渴”,健康是相对的,疾病是动态的;健康与疾病之间就没有截然分界。生理疾病如此,心理疾病包括心身疾病也如此。许多躯体疾病常常伴有不佳的精神状态,有些心理障碍又往往以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据临床发现许多躯体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可见,躯体疾病与心理疾病也是复杂地搅在一起。

仅供你参考。

祝愿你是位健康的人!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8我的梦好奇怪,怎么啦?  

钱老师你好,不知道怎么啦这几天总是做梦,梦得好奇怪。比如:前几天梦到初中的好几个同学,我们已经7年没见了,平时也没去想都不在意,可第二天一个好朋友把我叫去他们家,我一看愣了竟是初中的几个同学来了,虽然不是我梦到的。好奇怪。这几天我又梦到了一个好友的女朋友莫名其妙和我大吵了一架。我该怎么办?是不是这几天要出事,这种梦我以前也梦到过,听说梦有时是一种预兆,是真的吗?

   询问人东方

         咨询于20051213

 

回复

东方你好!

回复得稍微晚了一些(19-13=6天)。目的是想验证一下这几天你90%地没有出事,即使出了点事儿,90%的是牵强附会;因为这样的梦,一般不会应验“出事”。何况,“出事”,要么有,要么没有,反正概率都是50%

关于梦境解析的问题,笔者给询问人洋洋于20051026日咨询的“睡觉做梦?”和courl192005117日咨询的“经常做杀人的梦”的两答,你可先参阅一下。

很可能是近期你有些焦虑,似乎有什么“大事”尚未完成或不尽人意。所以“这几天总是做梦”,在梦中寻觅解决问题的办法或能两肋插刀的朋友;并且做梦的行为又暗示自己这梦又如何有“预兆”,并且是“出事”的“预兆”。

“梦有时是一种预兆”,这是梦的解释之一。目前,谁也无法或没有科学依据来否定这一假设或论点。但具体在你身上,有没有预兆、怎么应验?那你需要同这方面的心理研究专家进行个别交流。需要了解你的很多方面的背景经历,最近的重大生活事件以及梦境表述,方有可能(仅仅是可能)论证或分析出你的这些梦境到底有没有“出事”的“预兆”。

仅供你参考。

祝愿你好梦成真,噩梦是反的!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7关于嗜睡的咨询 

我的症状是嗜睡,十一点上床,半个小时就睡了,没有难入睡、失眠等症状。但要到八九点才能醒,而且醒来后全身不适,白天昏昏沉沉,老打哈欠。还有经常做梦,有的刚醒来时能清楚记得;一个寝室的同学说我在睡的过程中发出哼哼的声音,偶尔自己刚醒来时也意识到。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与网上描述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太像。请您告诉我该去医院什么科室检查(我在北京)。谢谢您。

    询问人小汤

          咨询于2005128

 

回复

北京的小汤如面!

一、嗜睡是一种白天睡眠过度甚至随时随地都可能睡眠的现象或症状。嗜睡症是一种神经性疾病,它能引起不可抑制性睡眠的发生。

二、你的介绍过于简单,不能作为已知条件来进行分析并下结论;所以这里先表示怀疑、做些否定和做几点假设:

1、你说不太像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但是也不像是嗜睡症。就睡眠时间讲,并不算过多,属于基本正常。因为一般来说,青少年的睡眠时间每夜在810小时。

2、甚至认为你的这些症状是别的病症的表现,或可能与饮食、肥胖及其他疾病有关,甚至就不是什么症状。

3、但白天昏昏沉沉。这抑或有别的原因,比如,你什么病也没有,不过是有起床方面的惰性,自制力、毅力、意志差而已。

4、嗜睡症的发病虽然多与心理因素有关,但也与生理因素有关。而现在无法判断你是与哪个方面有关。

5、脑器质性疾病或躯体疾病也可能引起嗜睡,如下丘脑功能异常,下丘脑发生肿瘤、炎症和外伤等器质性病变。

6、很可能你的作息不正常,是违反学习、生活规律所致。

7、确切病因不明,包括难以找出相关的心理因素,所以难确诊。

三、为此,然后建议:

1、中医、西医都要看。

2、生理、心理都要检查。

3、看鼻喉科,看神经科、精神科、脑科。

4、最好请睡眠专业医师诊疗。

5、有必要可了解一下家族史。

仅供参考。

    昆明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6性格不和怎么办?   

我和男友经常吵架,他很爱玩,而我想叫他和我在一起,想叫他把他的时间用在我身上。他说他没了自由,而我的确任性,我们要怎么克服彼此的性格差异?

询问人路

       咨询于2005127

 

回复

路女生你好!

通过对“男友”称呼的理解,断定你目前出在恋爱期。当今有人把恋爱当作“手段”,也有作为“目的”的。笔者假设你是作为“手段”,“目的”是为了在恋爱成熟的季节踏上“红地毯”。

因此,请你先阅读一篇关于婚恋文章的摘录:

一、磨合性格:

我们可以把夫妻性格的相容性分成5类情况——

①相容或基本相容。和谐、基本和谐,但也避免不了时间久了会感到平淡和腻味。

②有些不相容。沟通—了解—理解—谅解—互补。这是积极的行为。

③不相容,磨合—求同存异。当然会发生各种表现的吵架、想支配对方等。

④不相容,维持—凑合。出现“情感不和”现象,实为“性格不合”。

⑤排斥。“情感破裂”,提出离婚。

磨合性格的重要表现方式就是沟通。夫妻有不同的看法,如果能很好的沟通,就很可能出现新的夫妻和谐、婚姻稳定和家庭平衡。

在恋爱期间,必须考虑心理方面的“门当户对”。而最重要的“门当户对”就是双方性格的基本相同性、相容性、可磨合性及“长短互补”问题。如果没有充分考虑这些因素,那婚后就有可能发生婚姻危机。换句话说,我们通常说的“情感不和”、“感情破裂”,本质上就是性格的不一致性、不相容性、不可磨合性和没有做到“长短互补”。

二、夫妻“情感破裂”是表现,其实根本问题是“性格不合”:

性格的好多方面,表现在外部的是情绪或情感。所以闹离婚的人都是说“情感不和”或“情感破裂”。性格、气质、人格,都与遗传有关;所以婚前的“查三代、“挖祖坟”,还不如撇开阶级的、出身的条件转而查查这些遗传因素。——难怪夫妻在吵架时往往会说:“你这毛病就像你妈!”性格、气质、人格,也与后天因素有关;所以婚后当不断调整价值观,不断培养情感、磨合性格。

男女本来就是一对矛盾。男女作为两性,有共性的区别,具体每个男人或女人又有各自的性格差异。它有相容性,因为是“阴阳关系”,就看怎么“中和”。

在一些女人心目中,男人不过是大一点的孩子,所以她要永远监控。但扯着嗓子,也喊不醒丈夫的麻木。而妻子的柔声细语,丈夫反倒听得清楚。男女的思考模式和爱的方式,本来就不同,有某种“逆反关系”。要不,为什么叫“冤家”呢?

夫妻天天在战斗,进行情感攻击。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一场情感攻击。往往是两败俱伤。所以只好“打是亲骂是爱”吧!

女人总是表白说:“我这是关心你!”有的丈夫反驳说:“哪是‘关’,恐怕是‘管’吧?”——事无巨细都关心,那就是“不放心”、“看(阴平声)管”。

在远古社会,男人们分工狩猎。他们全身心拼命地追逐猎物,直到追到手。一旦追到手,就弃置一边,不再在意。他们又要去追逐另外的猎物。他们打猎如此,从潜意识说,婚恋也是如此。这就是男人们的“猎奇”特征,这就是女人责备的“喜新厌旧”,这是“远祖潜意识”的遗传。

小两口洞房花烛夜,丈夫请妻子先上床脱衣服包括袜子,然后丈夫把脱下的袜子偷偷地压在妻子的袜子上面。等到丈夫疲倦、懈怠之际,妻子悄悄下床,把两人的袜子调个个儿。含义是:谁的袜子在上面,谁就可以镇住对方。这是双方的父母唆使的,这也是“远祖潜意识”的遗传——争夺“家庭领导权”。

妻子要强、任性,伤害的是丈夫的心灵。“争吵”为婚姻挖掘坟墓,“斥责”令亲人心碎。

夫妻不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西方人说:“婚姻不过是一种合作的契约,夫妻是合作伙伴而已。”夫妻本来是异性两个人在人生半路相逢结伴而行的一种合作关系,到了婚姻自动解除阶段或“大限”来时又要各自飞。

有人认为,与性格相近、趣味相投的异性相爱,才幸福、快乐,这没错,但还不够,需要双方积极配合和良好体验;如果处理不好,会形成一种人格的重复,久而久之,会感到平淡和腻味。所以,贵在性格的互补、磨合和相容,进而做到对情感的“保鲜”和不断更新。

三、更新情感:

情感是性格的表现。当双方用各自的行为习惯方式与对方交往时,就会迸发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或情绪。

从情感角度,我们传统地把夫妻分成5种类型——

①恩爱夫妻。这类型有的夫妻在弥留之际说:“来世为人,还结夫妻。”

②依从夫妻。夫唱妇随或妇唱夫随。

③吵架夫妻。前世冤家现世报。

④讨债夫妻。如前世男的欠女的钱,现世女的来要,吃你的喝你的。

⑤惨淡夫妻。婚姻成摆设,夫妻做给别人看。

四、“爱”为何物?

生命的祖先原本是单性繁殖的。后来由单性繁殖进化为有性繁殖,出现了异性异体(在人类表现为分化成男和女)。异性之间的差异与不稳定性就演变为一种巨大的引力,这种力量是推动生命回复到那种饱和稳态的驱动力,它是生命追求完整性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爱”。 

有性生殖的过程就是个体将原有的一半染色体故意丢失,留下空缺与异性的另一半相结合。延伸到心理学层次上,要找回原来丢失的那一半已不可能,只能找一个近似的、自己认为可以接受的另一半,这是有性生殖的必然结果,也是大自然生物包括人类得以进化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毕竟个体利益必须服从同类的整体利益。 

所以,夫妻关系,绝对不掺或没有杂质的“爱”,是不存在的;进而,“爱”的最高境界,也就难能实现。因此,“爱”也有矛盾和烦恼。

于是有人把现实中的“爱”分为6种类——

1、“交易型的爱”,愿意给予,但这种给予仅仅是为了换取回报;没有回报的给予对于他(她)来说,就是被她(他)欺骗。 

2、“友谊型的爱”,双方互相施爱的动机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共同的情感,而不夹带别的私心。

3、“吝啬型的爱”,把给予当作是一种自己力量的枯竭、利益或价值的损失,不会有回报或收获,所以拒绝给予。 

4、“掠夺型的爱”,将爱作为一种工具,拼命地榨取对方爱的乳汁,膨胀自我,而完全不顾对方的感受。 

5、“奉献型的爱”,认为给予是一种奉献,是一种德性和德行。这种德性和德行的驱使,使他不思回报。他认为给予比接受具有更高的道德标准,经历奉献的过程就是在体验享乐并更能体现自我。

6、“自我实现型的爱”,在给予的过程中,体验到自我的能力和伟大。不断地给予需要一个强大的自我,这会促使自我最大限度地发掘潜能。这种提高生命力和发挥潜能的体验,使给予者充满了升华的快感。他并不是将“给予”当作是被剥夺,而是在“给予”的过程中展示自己“爱”的存在,感到“给予”比“接受”更能体现自我的价值。

以上的四点表述,不知你读懂了没有。如果你读懂了,建议结婚前做做心理咨询——“婚前心检”,待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后,方宜结婚。为的是婚后避免因性格不相容等而产生情感不和、形成婚姻危机或导致分道扬镳。

可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家学心理学”栏目《恋爱是目的还是手段?》和《“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等讲稿。

祝你们双方都幸福快乐!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5我的孩子是不是有心理问题?  

钱教授:

我的小儿子今年上初二,这次中考,他考了个倒数第十名,他爸说了他几句,就关着自己的房门不出来吃饭,扬言不想再为爹妈读书了,要打工自立,我现在一点也不敢大声跟他说话,好像火药桶,一点就炸。他不好好做作业,考试成绩又差,是不是有心理问题?请钱教授指点帮助,谢谢。

    询问人一母亲

      咨询于2005126

 

回复

这位母亲你好!

很理解你们现的心情。但先不要为孩子着急,请看下面一组数据:

笔者在心理辅导、咨询、治疗的过程中,总结出家长方面六个70%以上的百分数——

⑴笔者的调查结果表明:儿童的心理卫生问题,75%的与家庭环境有关,特别是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和交流沟通方式不当有关。

⑵未成年人患有心理疾病80%的是由于父母心理错位的原因而引发的。

⑶并且90%的这样心理错位的父母与患病孩子互为因果地自己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⑷同时更值得注意的是,父母认为孩子有病,而85%的实际上孩子无病,是父母他们自己有病。

⑸孩子有没有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75%以上的父母是以考试分数排序为依据。以50人为例,排倒数第151名的孩子,被家长怀疑或认为是有“学习障碍”等心理问题。

70%以上的单亲家庭中的主要成员特别是母亲,虽已离异多年,但离异时怨恨的阴影一直“闪回”在脑海,与关爱孩子的比例为64。甚至把孩子当“筹码”。父母的这种偏执型认知和行为,无法使辅导孩子心理问题或治疗心理疾病成功。

你看你像不像第⑸种家长?如果像,何不先着急一下自己?

希望你们能多多地看到孩子的“闪光点”!多多地给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和训斥!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4祸不单行怎么办?  

今年我总是很倒霉,祸不单行,家庭的、工作方面的,压力非常大,我都快招架不住了。钱教授,请你帮帮我!非常感谢!

    询问人LL

        咨询于2005125

 

回复

LL你好!

“祸不单行”,从心理学角度说是,指一个人很难同时或同步承受或战胜两个以上的心理困惑。这与人的抵抗力、免疫力和心理承受力的大小有关。“最后一根稻草”并不重,但它可以压死人。为此,可以——

1、把诸多的祸,按照与自己切身利益关系的远近排序。

2、不要把诸多的祸进行累计,而是分解。

3、根据自己角色的责任,承担与自己有直接关系或责任的、最近的祸。

4、别的祸,远的祸,依据此原理,由其他家庭成员或角色承担或分担。

5、就是同一个祸,如果特别重,也应分别由最亲近的关系如夫妻,进行分解、分割承担,而不是重复、共同承担。

仅供参考。

祝你早日挣脱“包袱”,轻装前进!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3感谢你的答复   

非常感谢答复您的答复。我昨天已去大连医科大学做过心理咨询,有了一定的帮助,现在我在服用路优泰、博乐欣和佳静安定片。医生告知我是抑郁怔和强迫怔,具体的事情没有说的很详细,下个星期我还会去复诊。再次感谢您的答复。

      询问人邢云

      咨询于2005123

 

回复

你好:

欢迎你的再次访问本网!祝你早日康复!

       昆明的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62我总有假想敌    

我总在自己的脑子里幻想很多事,这让我很焦虑。几乎有时一个下午都在想。比如我想原来的女朋友现在或者过去都在干什么,幻想到每一个细节,反复的强迫自己去想,而且非常多疑,几乎在用我的想象和无聊的推理来试图证明哪句话是真哪句是假。我也知道,这都是无意义的,她已经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就是有一种类似好奇心的可恶的动力来使我去想,去浪费时间。我很痛苦,请医生帮帮我。我还有很重要的事要做,可是现在就是不能集中注意力。

     询问人邢云

       咨询于20051129

 

回复

邢云你好!

很理解你现在的“自找的痛苦”,也愿意帮助你排解这样的痛苦。

一、这里,不妨先让你学习一点心理学的知识。

(一)“心理障碍”:又叫“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类病态人格”等。指人格在发育、发展过程中,因为内、外因素刺激,与常态人格模式有较大差异,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社交和职业功能,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生活,这样的状态。

(二)“心理障碍”有一亚类型叫“强迫型人格障碍”——做事过于谨慎,过分墨守成规,道德感、责任心过强,顾全细节、规则,顾不过来大事。生活行为刻板。过于疑虑,不相信自己,总有一种不完美之感。有强加的令人讨厌的思想或冲动闯入,自己心里也明白,是自己强迫自己。易导致“神经症”中的“强迫症”亚型。

(三)“神经症”:全名“神经官能综合症”。精神活动的能力受到削弱或有障碍,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紊乱(“植物性神经”,是整个神经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叫“非随意神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统一管理下,由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这两种功能相对的神经双重支配着,这两种不同功能的神经既对立又统一,从而保持着机体的机能相对平衡,使人体能够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但没有严重、持久的损害。心理有冲突,情绪不稳,躯体不适,临床表现多样。回避困难,逃避现实,适应性、防御性差。起病多与心理社会因素有关(即“心因性”),具体病因难以查出。是一组轻度大脑功能障碍的总称。一般是青少年易得。此类患者人格完整、意识清楚、有病痛感,器质并未受损,只是自知力不完整、内抑制功能减弱。会主动求治。有7种亚型,之一是“强迫症”。

(四)“强迫症”——指患者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想法、情绪、意识的反复存在或出现,而自己又无法摆脱这种心理,有痛苦体验。是自己强迫自己、不由自主,而实际上并不存在。“强迫症”会影响到社会功能,导致与他人交往的困难和无法正常工作。“强迫症”患者是不敢相信自己,所以会主动求治。但“强迫症”是比较棘手的临床问题,因为部分患者有明显的完美主义个性倾向。又分:

⑴“强迫观念”包括“强迫性穷思竭虑”。一些较为固定的观念在大脑中反复出现,或不由自主地产生某种想法,想摆脱又摆脱不掉。甚至老去想一些毫无意义且不可能得出结论的事情,如思考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⑵“强迫怀疑”,对自己做的事不相信、不放心,事先犹豫事后回头。

⑶“强迫回忆”,对自己已做过的事无必要地反复去回忆。

⑷“强迫联想”,听见或看见某一事物,就会出现与这事物有关的联系并为之痛苦。

⑸“强迫意向”,有做出某种动作的强烈冲动,但不付诸行动。是一种非常痛苦的心理体验。

⑹“强迫行为”包括“强迫性仪式动作”。“强迫行为”如老洗手,却又认为老没洗干净。“强迫性仪式动作”是做重复、刻板式的动作,若被人打扰,又重来。也是痛苦的心理体验。

二、根据你提供的已知条件分析看,初步断定你可能有“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怀疑”和“强迫联想”等诸多症状。因为还不能知道其程度,也不知道产生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更不知道产生这些症状已多长时间了;所以无法下定论。

三、很理解你“还有很重要的事要做”但诸多症状又在纠缠着自己的现状;所以,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可做一对一的咨询,做个确诊或下个定论;然后再考虑如何辅导或治疗。

祝你早日摆脱强迫症状的困扰!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61索要“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定义 

尊敬的钱老师你好!

前几次我索要的有关定义,你都给我了回答。你的回答我十二分地感谢,我非常满意、佩服!

今天想索要“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定义。敬请回复。

      询问人Haowen

         咨询于20051128

 

回复

Haowen如面!

现将笔者总结和整合的“偏执型人格障碍”的释义,提供给你,供你参考。

分四个方面表述——

一、“心理疾病”是指,个体在进行心理活动的时候,大脑发生生物、生化功能失调,行为与人格偏离(即行为异常),对客观现实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歪曲反映。如果这种歪曲的反映已导致个体的行为紊乱并破坏了适应社会生活、认识环境、改造世界的能力,且又不能简单地用一般常人的方法加以纠正,这时便是患了“心理疾病”(即心理异常)——较轻的叫“心理障碍”(主要是“认知”出了问题),中等程度为“神经症”(主要是“功能”出了问题),当发展到脑功能明显紊乱、整个心理机能瓦解(主要是“器质”发生病变)的严重地步便是“精神病”。

二、“心理障碍”,又叫“人格障碍”、“病态人格”、“变态人格”、“人格异常”、“类病态人格”等。指人格在发育、发展过程中,因为内、外因素刺激,与常态人格模式有较大差异,明显偏离正常轨道,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社交和职业功能,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生活,这样的状态。

目前对人格障碍成因的争论很大。内部因素是指先天发育的结果;外部因素是后天的社会诸原因,主要是父母对孩子爱心的扭曲或爱抚得不够。

这里要强调一点:儿童期是人格发育的基础和关键期,如果这期间产生人格缺陷或人格组成的各个部分发生不平衡、不协调,将影响他的一生;所以,这就要注重及时进行心理调适尤其是自我心理调适。

三、有14种类型的人格缺陷,“偏执型”是其中之一。

“偏执型”(又叫“妄想型”)——思维(认知)障碍比较突出,表现为妄想。如以下9种:

⑴“关系妄想”(“牵连观念”),易把别人本来是中性关系或友好表示,视为是蔑视、敌对;把周围同他无关的人和事硬看作与他有关。怀疑别人,但不太荒谬。

⑵“被害妄想”,在幻觉的基础上,坚信有人要陷害自己或迫害自己的家人,甚至要去上告以至要去杀害人家。

⑶“影响妄想”(“被控制感”、“物理控制妄想”),坚信有“超人”之类的外力在控制他的思想和行为,感到有某种如“红外线”、“超短波”之类的外力在刺激他的身体。感到不适,痛苦。

⑷“夸大妄想”(“发明妄想”),突然坚信自己有某方面的才能,或是富翁,或是某名人的后代,能发明出什么东西来并且不达目的不休止。

⑸“钟情妄想”,坚信某异性爱上了他,主动去纠缠人家。

⑹“被洞悉感”(“被泄露感”),认为自己的思想、内心的隐秘已被人知道并扩散。

⑺“嫉妒妄想”,如认为配偶对自己不忠,检查内衣,甚至跟踪要抓“现场”;容不得同学或同事超过自己。

⑻“罪恶妄想”,对自己犯过的小错夸大化,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罪,甚至主动到公安局自首。严重者会发生严重心理危机,以至自杀。

⑼“疑病妄想”,或身体出现一点不适、或无根据地就认为自己得了某种“不治之症”。过于关心自己的健康,但又缺乏医学知识,疑心生“鬼病”。

四、“妄想”患者固执,在工作、生活和社交中常与别人不和谐,无自知之明,敏感多疑,心胸狭窄,长久地记仇,对谁都不信任,无同情心,傲慢,妒嫉心强,看问题主观片面,同时又自我估计过高,对于工作上的不顺利、事业上的挫折和失败,诡辩、强调客观、怨天尤人,谁都不好、不对,习惯于将功劳归于自己,将错误推给别人,听不进任何批评意见,还认为别人对他不忠实。为了个人利益或自卫,到处申诉,甚至写控告信,有时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不承认自己偏执,对自己坚信不疑。对社会适应不良,易伤害周围的人,自己也痛苦。俗叫“苗子”,在治疗中难合作。易导致“偏执型”的“精神分裂症”。

        同仁钱锡安

 

60心理咨询——我该怎么办? 

尊敬的钱老师:

您好,我是大学大二的一名学生,近四五年来,我发现自己的心理似乎越来越存在问题,而我又知道如此长久下去,必将严重损害健康,可有时尽管道理都懂自己还是很难克制自己,因而我感觉有必要向您请求帮助:

我的问题主要存在于两方面:1)心胸不够开阔,可能是以前学习过于紧张,竞争过于激烈,加上自初中起自己的学习生活就一帆风顺,因而不自觉的就自命不凡,认为自己在各方面(尤其是学习)就应该处处争强,超过别人,在内心对自己期望很大,这种心理下,看到自己进步就自鸣得意,看到别人失败就感到如释重负,(我不会对别人的失败落井下石,也从未从中作梗阻止别人成功)只是看到自己不如别人时(譬如高中竞赛同学拿了一等奖,而自己没拿奖,大学时同学自修时间比自己长)自己心理就不舒服,甚至嫉妒,虽然我知道为这点小事是不值得的,同学是自己一身最宝贵的财富,可总摆脱不了这种心理上的不舒服(虽然我成绩在大学里也很好)。我从不把这种不舒服表露出来,也从不与同学发生矛盾,因而在人际关系上,我与同学的关系都很融洽,只是限于自己经常不表露真实的内心,因而没有一个真正推心置腹的好友。2)内心有种恐惧,不安全感,这大概源于自己初二时一位好朋友的早逝,自己为他伤心之余,从那时起就担心自己的身体,害怕自己得各种各样的病,一有不适就要赶紧去医院,进入大学后,懂了点常识,这种担心有点减轻,可随之而来的是另两种担心,一种是举个例子,老师上课讲多氯联苯是种强致癌物,网吧里经常有,我就联想起几个月前从一家网吧门口走过时,几滴液体滴在脸上,于是就担心自己沾上它(后来专门咨询老师才知量很少不要紧),这种类似的事很多,在宿舍旁人家洒农药一两滴溅在自己身上,也会弄得自己一两天闷闷不乐,二是由于刚进大学时被狗咬过打过针,了解过一点狂犬病的危害,好像被狗舔一下都有可能得,所以近一年来我又边得特别怕狗,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生怕闯出一条狗来咬着自己,不仅是事实上的狗,有时没见到狗,感到裤子被撞了一下,我都担心会不会是一条狗趁自己不注意咬了自己又迅速跑了,要强迫自己连续检查周围还有自己的腿好几下,有时还不放心,得上网咨询,隔壁宿舍养了只狗,一次曾闯进我们屋,所以那以后在宿舍开门我都觉得不安心。

我的心理问题不写不知道,现在才发现这么严重,我又没敢告诉父母,他们疼我爱我,我不想他们为我难过,担心,我现在的心理状态完全不象个大学生,我决心改变它,(我知到这是一种癌性格,如果任由发展会严重损害健康,事实上已经有所损害,但最近心脏检查显示心脏还算正常,这也促使我珍惜现在的身体,与之斗争)可我知道我在与我最顽固的本性斗争,所以我想请求您的帮助,我该怎么办,现在改还来得及吗?

     询问人钱志

      咨询于20051119

 

回复

钱志同学如面!

仔细地倾听了你较详细的诉说。据你所提供的已知条件分析,你可能有官能、强迫和焦虑的一些症状。

一个人过于要强、追求完美,就可能产生强迫症状;你在学习方面比较要强,与人竞争且藏而不露,就容易紧张焦虑。而你对同学夭折和狗咬、洒农药的害怕,可以公开。这说明后者是“假象”。

你说“道理都懂”,但“自己还是很难克制自己”。这说明一知半解和毅力、意志、自信在6.5分以下的人,很难自我调适,也较难接受心理老师的帮助。

如果你认同笔者的分析,则需要调整学习心态。

可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科研成果”栏目《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一文中关于“强迫症”的表述。

祝好!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59如何解决 

钱医生:

您好!

我有个问题想请教您,我和男友相恋很多年了,感情一直很好,已经论及到婚嫁问题,可近来他不知道怎么的总是无端的猜疑我,总对我好似不放心似的,有时候甚至会看我的手机通话记录,这让我很恼火,我认为彼此之间相处最基础的是互信,可他如此一来我对彼此的将来都没信心,其实我很珍惜这段感情,为此我和他争执过,我不知道要如何解决才能较好,特此请教钱医生,谢谢!

     询问人无奈

          咨询于20051116

 

回复

沉醉在热恋中的女生,你好!

对于婚姻来说,恋爱是手段;“很多年了”,说明从时间上可能到了收获的季节;如果双方都感到或认为成熟了,那就要“论及到婚嫁问题”。

但是,有些人往往在要“论及到婚嫁问题”之前,会从天上落到地上,比较冷静地做最后的一次检查或考验。如果检查或考验合格,则会商定去领取那一纸婚书;如果一方或双方认为“有问题”或“仍不成熟”,则可能“分道扬镳”,有的感到像“鸡肋”,想再延长一段时间,看期间能否遇上一个“更好”的,等等,有好多或各种动机或想法。

你说“近来他不知道怎么的总是无端的猜疑我”。从心理学角度说是没有“无端”的,肯定有某种动机或想法,抑或产生错觉或幻觉,“发现了什么蛛丝马迹”?——恋爱的双方不但要“互信”,同步也要“互相体验”。你认为他这样做是不尊重、不信任你,你何不体验一下他的心理,给他个面子,不经意地接受他这样的检查或考验?考验成功,那就去领取那一纸婚书;检查出有问题,那就“分道扬镳”呗,说明没有缘分,岂不是好事!若检查“不合格”,仍勉强成婚,那这个“不合格”就是婚后生活随时都有可能引爆的“手雷”。

“手雷”婚前引爆比婚后引爆好,毕竟双方没有什么责任,伤害不会大,大约痛苦36个月就可“平安无事”了。你没看见那电影《手机》么?婚后一旦爆炸,那麻烦事或“后遗症”可就大了、多了!

你们的事到底是“有缘无分”还是“好事多磨”?那要分析你们之间的好多因素,那需要“一对一”交流。

可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家学心理学”栏目《恋爱是目的还是手段?》等篇。

祝好!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58孩子多动怎么办? 

我的孩子今年已满11岁,男孩,有多动倾向:上课注意力不专、喜欢小动作、自制力较差,比一般孩子容易摔跤(不是太严重)等,我曾怀疑铅中毒停止了学绘画但没去化验,如果是铅中毒我该怎么办?同时我了解到孩子婴儿时较少爬行也会造成这种情况,但已超过8岁的孩子用感觉统合训练可以补救吗?对以后有什么大的影响?谢谢!

  询问人心焦

       咨询于20051115

 

回复

心焦这位孩子的家长你好!

一、你在孩子11岁的时候提出“多动倾向”的问题,是及时的,也是适时的。

二、你能阅读一些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并运用到自己的孩子的身上,这难能可贵。但既然注重科学,那你在怀疑铅笔中的铅中毒的情况下,就应当到医院化验,要个结论,然后再考虑甚至决定对孩子“停止学绘画”。如果是铅合金的锅或饭盒里的铅中毒呢?如果是食物构成中人工色素添加过多、锌和锰缺乏、铅和镉过多呢?那扼杀孩子的美术爱好岂不遗憾?所以建议你近几天去化验一下。

三、你还知道有个“感觉统合训练”,也是难能可贵的。但该训练没有注明超过了8岁就没有效果。再者说,运用什么方法进行辅导或矫治,那首先得确诊。

四、笔者主张普及心理学知识,人人都做自己的心理保健医。但,是“保健”,而不是“治疗”。最怕一知半解,谁都不信,自己还不行。所以建议你在现有的心理学知识的指引下,带着孩子到医院去确诊。等有了结论,再去决定是“停止学绘画”还是进行“感觉统合训练”。

五、笔者在本网站给傅强20051027日的询问“我的孩子是不是多动症”的答复,也就是给你的回复。你可阅读。   

六、感到还不能解决问题,你可拨打心理科的电话:0871-2861145

愿你早日排解心焦!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57索要同性恋的定义 

尊敬的钱老师你好!

阅读了你给我的精神分裂症的定义,十分激动!也十分感谢!我认为这是我目前见到的最满意的定义。

说实话钱老师,你在回答我的问题中,有的言辞软中带硬,但我能接受,因为我没有详细的向你交代一些情况,似乎在你心目中我是个不刻苦钻研的心理咨询师。我是看了网上一些资料,但我觉得有的资料介绍,要么留一手,要么是急就篇;而我感觉到你是在用心回答咨客和患者的提问,因此我敬佩你!其实,我在这之前听过你两次讲座,你的通俗性、严谨性、准确性、生动性,令人赞叹敬仰。所以相信你的解释是科学的、权威的。

今天看到你给同性恋者的答案,又想进一步索要同性恋的定义。钱老师,你该不会再用软中带硬的言辞回答我吧?

          询问人Haowen

           咨询于20051114

 

回复

Haowen你好!

现将“同性恋”的释义提供如下——

一、“同性恋”现象

(一)定义:

1、一个人的“性欲望”、“性冲动”和“性行为”指向同一性别的对象,以获得生理、心理上的满足。

2、“同性恋”伙伴之间互称“同志”。在大学里叫“大同”。

3、人生“少儿期”的性欲可分4个阶段——“自身爱”(口欲和肛欲期)、“自恋欲”(性器期)、“同性爱”(潜伏期)和“异性恋”(青春期)。每个阶段发展如果出了故障,都有可能导致“同性恋”。

(二)分类及矫正的难易程度:

1、真“同性恋”(纯粹型)——以“同性恋”为唯一性活动的方式。甚至厌恶异性。很难矫正。

2、假“同性恋”——

⑴“双性恋”(混合型)。“双趋”—“两难”。内心非常矛盾、痛苦。可矫正。

⑵“境遇同性恋”(暂时型,以异性为主,偶遇同性)。易矫正。可运用“行为—认知疗法”,通过加强意志,改变环境、地点,以避开诱惑。如不在寄读学校住宿。

⑶“潜隐同性恋”(暗恋)。可矫正。

(三)“同性恋”的鉴别:

1、“同性恋”行为及表现方式——

⑴二人结伴或多人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或不固定的“同志”。

⑵满足性欲有各种行为和方式。

⑶可能有异性的性格特征。

⑷可能有异性的穿着打扮。

⑸可能模仿异性的举止。

2、“同性恋”的鉴别——

⑴在“潜伏期”不发生“同性爱”,才是不正常的。

⑵有“同性恋”行为的≠是“同性恋者”。

⑶有几次“同性恋”行为,是正常人行为。换言之,特别是在“青春期”有时发生“同性恋”,这是正常的;因为这时期性指向不稳定,以后会变过来。

⑷同性好友,如有些同性同学特别是关系密切的女生,在一个被窝里裸身而睡,这不是“同性恋”。

(四)社会的看法与对待:

中外古今的正史和野史中都有关于“同性恋”现象的记载。“同性恋”现象是人类历史上各种文化和各个社会形态下都存在的一种性行为模式,无论是在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还是在茹毛饮血的原始部落,无论是在21世纪的今天,还是在远古时代,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对“同性恋”现象采取视而不见的态度;与此同时,“同性恋者”自己也不愿暴露身份。于是造成了“这一现象根本不存在”的假象。

20世纪50年代起,“同性恋解放运动”在西方的兴起。于是,逐步改变了他们“不合法存在”的状况。

大规模的“同性恋解放运动”是以1969629日发生在美国格林威治村石墙旅馆中的警察与“同性恋者”的冲突为起点的,参加“同性恋”示威游行的人数多达400万人。时至今日,每年“石墙暴动”纪念日前后,世界各国的“同性恋者”都会举行规模宏大的纪念、游行活动。

此后,法律不再追究发生在两个成年者之间的自愿的、私下进行的同性性行为。

美国旧金山每年举行一次“同性恋释放日”。释放日人山人海,其中也有异性恋声援者的队伍。一方面借此释放、宣泄,一方面也说明“同性恋”在美国已被社会认可。

“同性恋”与常人或大多数人的性欲、性行为不同,不符合社会文化的主流,因此社会对其看法与对待也就不同。从曾被认为是邪恶—违法犯罪—道德败坏—病态—变态—异常—不正常,到认为基本正常—正常—合法化,以至今天还可以结婚。

今天,我们可以说,“同性恋”同异性恋一样,也是人对性欲表达和满足的一种方式。只要不损害第三方利益,对家人不造成痛苦,对社会不造成危害。

目前我国对“同性恋”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条文加以禁止,发生在两个成年人之间的、自愿的“同性恋”行为,很少会引起法律干预。

对“同性恋”宽容是一种社会文明标志。

(五)“同性恋者”的现状、未来与心理冲突:

1、“同性恋”与结婚没有必然的关系。

2、可以结婚,但目前在中国不能。

3、目前可以同居,但不受法律保护。

4、“双性恋”可以短时间维持,但不可兼得。

5、有可能传染艾滋病等。

6、不利于升学、就业和正常的家庭生活。

7、给家人带来麻烦和痛苦。

8、本人缺乏自信、自尊。

9、渴望正常,感到恐惧、压抑,又强迫性坚持。

10、矛盾,痛苦,自责,甚至想自杀。

二、产生“同性恋”的原因

(一)生物遗传因素,基因所致:

因为具有先天性的器质或特质,成为人格的一种缺陷,所以无法或极其难矫正。

(二)后天环境因素影响的可能性:

1、家庭总体环境的影响。如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包括离异的父母、单亲家庭环境或气氛,使孩子有可能产生性别认同的障碍。

2、特别是父母的观念、状态与行为。如——

⑴一个支配地位很强的母亲和被动的父亲。子女特别是儿子对其敬畏,进而视其他女性也为“母亲”,而不是“异性伙伴”。

⑵一个艳丽而有诱惑力的母亲对儿子特别亲热,儿子产生“恋母情结”。儿子视其他女性也为“母亲”,女儿视其他男性也为“父亲”,而不是“异性伙伴”。

⑶父母给孩子穿异性服装、做异性打扮和教给异性的行为。

3、人生“少儿期”性欲的4个阶段没有得到正常发展。

4、社会上情境因素的一些诱惑,青少年好奇心的驱使。

后天环境因素造成的,可以矫正,当然有难度。

(三)生理发育与“青春期”:

1、“潜伏期”,与同性群体伙伴在一起活动,这证明人格的发展是正常的。

2、到了“青春期”仍然如此,有可能是性心理的发展出了故障。

3、到了“青年期”(高中生、大学生)以至成人,仍然如此并有同性恋定义的行为,则为“同性恋”。

4、生理发生一些病变。

(四)心理因素:

1、性心理偏移。

2、性别认同障碍。

3、性角色倒错。

4、意志薄弱。

(五)既有先天又有后天:

很难矫正。

三、对“同性恋”的预防

(一)遗传因素是父母的问题,对于青少年来说是不可抗力或无奈。

(二)全社会包括家庭都要理解“同性恋”,不要给青少年造成关于“同性恋”的某些暗示、强化或逆反。

(三)上述所有有可能造成或产生“同性恋”的原因、因素,都是包括青少年本人要注意避免和预防的事项。

四、对“同性恋”的矫正

(一)端正认识与一起努力:

1、直面现实,既可认为是正常的,也可以认为是不正常的。在于你自己。

2、对于“不正常”的,必须是本人主动愿意接受矫正的。

3、引导“同性恋者”发展异性恋关系,增加对异性接触的体验,提高对异性恋的欲求。

4、帮助他们创造一些与异性接触的机会和条件。

(二)矫正方法:

1、精神分析的“自由联想法”、“暗示法”。

2、行为治疗的“脱敏法”、“暴露冲击法”和“厌恶法”。

3、“认知辅导法”。通过改变认识、增强意志去克服,自我进行心理纠正。

4、“环境疗法”。

5、“性心理训练法”。

6、“群体疗法”。

7、性治疗技术的施用。

仅供参考。

     钱锡安

 

56杞人忧天的病症  

医生好!

我主要的病征是有时一睡觉时,中途老醒,然而心里总想着一些事情,比如快要考试了,就总怕考试考不过,或怕自己以后找不到工作,或怕自己找到了工作以后就成不了大的事业,总是杞人忧天的感觉,或者想到以后自己快要死的时候的感觉是什莫样的,还总想自己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请问这是属于病症吗,请大夫帮忙怎样医治?

      询问人得过且过

         咨询于20051111

 

回复

杞人你好!

你是应届毕业生吧?

就你介绍的情况做分析——

首先,这不是病症,但有可能是某种病症的症状。

比如,如果你在一睡不着觉时想着的事情是考试,那可能是“考试焦虑综合症的症状;你怕毕业后这样、那样,这可能你在少年有过未如愿以偿的事情,并且一直压在你的潜意识里,时不时地想冒出来;也可能你对你目前的家境不满意,才使你忧天忧地甚至忧未来;忧未来包括忧死,这可能是你在少年时代还有比未如愿以偿的事情更严重的心理创伤。

你自称“得过且过”,其实不是,若真的“得过且过”,就不会忧天、忧地、忧未来;恰恰说明你想在自己的自身条件一般的情况下,如何能出人头地,为此焦虑而已。

建议你阅读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亲子师生沟通”栏目《在校大学生如何排解心理焦虑?》等篇。

祝你天天有个好心情!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55精神抑郁 

我觉得我在生活中找不到自信,压力好大好大!觉得没有人能帮助我想结束自己的生命! 

    询问人精神抑郁者

      咨询于20051110

 

回复

这位自称“精神抑郁”的朋友你好!

非常理解你目前的处境和心情!

一、请你阅读本网站心理科笔者对2005-10-13已是成人了的孩子的家长答复有关“抑郁症”的整合资料。

二、如果你感到你的情况与他远些,可接受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关于“心理减压”的训练。

三、如果感到还与你没有针对性,可勇敢地拨打心理科的电话:0871-2861145

祝你精神愉快!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54我正常吗?  

这个问题很久了,我刚上大一的时候吧(19岁),上课的时候对我刚认识的一位兄弟突然产生了怪念头头,就是把他当成了女生。正好当时我的心脏有点问题,看着他就心慌,开始并没有任何感情的,后来越来越觉得不对头,越不想越往那方面想。后来就像条件反射般,越想越糟,直到有一天我意识到这不会是同性恋吧?越不想就越觉得是。就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后来发展到对每个男生都像强迫性的有一种见到女生的触电感觉,反而对女生的兴趣越来越低了,并且没有触电的感觉了,但感觉潜意识中还是觉得自己需要一个女性来关怀自己,自己去爱她,保护她。可在现实中却怎么也找不到这种感觉。反而见了男生有一种见了女生的感觉,但仔细一想又觉得男人很恶心。可偏偏又控制不了自己,和一个男生在一起中觉得旁边是个女生,可一看又不是。但真的见了女生什么想法又没了。但我有时自慰的时候还是幻想的是女生。并且在梦中梦到的都是女生。我们家除了我妈妈以外都是男的,我在这之前对男人没有感觉。所以我一般什么话都给我妈妈讲,或给我兄弟讲。我爸爸很严厉,刚强,也很精干。我从小就怕我爸,我也一直以我爸的行为作为我做男人的准则。我从小就喜欢踢足球,运动。我看了一些书,说同性恋从小就当成女孩养,所以形成的。可我并不是这样的啊。不过,我长这么大,我还没谈过女朋友,只是在高中的时候和一位女生有过来往,心里喜欢过她,也曾暗恋着她,可我家很传统,当时不敢越雷池半步,也只是她进行一般的交往。可我对女生并不排斥啊。 

有时不想这些事情就好一些,可过一段时间,就不行了。就这样,我一直挨到大学毕业,上班。其间,我这种念头时强时弱,好的时候就能跟人正常相处,但始终找不回对女生触电的感觉。我也到医院求助过,但当时没有得到答案,后来学习一忙,这事就搁下来了,为这个病,我还得了轻度抑郁症,当时连死的心都有了。现在我真的想结束了,我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能够正常的去爱一个女人,能再次品尝到那种爱的感觉。 

请帮帮我,谢谢。 

    询问人BBS

       咨询于2005119

 

回复

BBS你好!

单向听了你的介绍和倾诉,特别是听到了“我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的心声,理解你现在的处境和心情。

19+4+N=25岁,要过“恋爱关”!按传统和绝大多数人的观念,你需要对你去追求异性或异性来追求你做出回答或反应。也许你正是无法做出这样的反应或回答,才来求助心理医生的。

一、首先告诉你:从时代的进步和发展来看,从人权、人道角度来看,从性心理卫生方面来说,“同性恋”同“异性恋”一样,也是人对性欲表达和满足的一种方式。只要不损害第三方利益,对家人不造成痛苦,对社会不造成危害。

二、直面现实,你既可以认为是“正常”的,也可以认为是“不正常”的。全在于你自己!

三、如果要进行矫正,则必须是你自己认为“不正常”,必须是你本人主动愿意接受。

四、从你介绍的情况分析,像是假“同性恋”。

五、如果是假“同性恋”,如果你愿意接受并决心、毅力很大,则比较好矫正。

六、“同性恋者”的现状、未来与心理冲突的归纳与剖析:

1、“同性恋”与结婚没有必然的关系。

2、可以结婚,但目前在中国不能。

3、目前可以同居,但不受法律保护。

4、“双性恋”可以短时间维持,但不可兼得;“潜隐同性恋”(暗恋)是在自我折磨。

5、有可能传染艾滋病的话题从略。

6、不利于升学、就业和正常的家庭生活。

7、给家人带来麻烦和痛苦。

8、本人缺乏自信、自尊。

9、渴望正常,感到恐惧、压抑,又强迫性坚持。

10、矛盾,痛苦,自责,甚至想自杀。

六、你可阅读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家学心理学”栏目《“同性恋”现象的宣传教育提纲》一文。

七、如果还需要双向交流的帮助,可拨打心理科0871-2861145电话。

祝你“想过一种正常的生活”的愿望能早日实现!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53、请问医生怎样可以治疗性抑制? 

我是一个女孩,今年23岁,我曾经在心理及生理上受到过伤害。现在已经有了老公,我很爱他,想给他生活的温暖和性的快感,但自己却总是在抑制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包括性生活,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声音说:我要控制自己。事后自己觉得很苦恼。

请问钱医生:怎样才可以治疗好呢?

受到过伤害的女孩

   咨询于2005年11月8日

 

回复

受到过伤害的女孩你好!

了解了你的情况,表示理解。

你现在的心路包括性心理的反应是:

①自己曾经在心理及生理上受到过伤害—→

②现在自己却总是在抑制自己—→

③婚后与老公每当要亲热尤其是过性生活—→

④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声音说“我要控制自己”—→

⑤事后自己觉得很苦恼—→

⑥向医生求助!

如果把你的潜意识“调出水面”,则会进一步发现或看见:

⑴自己曾经在心理及生理上受到过伤害—→

⑵当时没有做过心理疗伤因此无形的伤口一直未愈—→

⑶在以后的日子里,那受伤害的场景总是在脑海里“闪回”—→

⑷你会情不自禁地扮演当初反抗、防御、抵挡的那个自己的角色—→

⑸时间一长,形成习惯性、下意识的反应—→

⑹现在自己却总是在抑制自己—→

⑺婚后与老公每当要亲热尤其是过性生活—→

⑻于是现实与当时的场景“闪回”搅和在一起,一时辨别不清哪是现实哪是旧景,甚至把现实错当成旧景—→

⑼脑子里都会有一个声音说“我要控制自己”—→

⑽于是自己的潜意识又回到旧景当中,去反抗、防御、抵挡—→

⑾事后自己觉得很苦恼—→

⑿向医生求助!

如果你认同笔者的剖析,则建议对旧伤做调养。

联系:0871-2861145。

祝你早日康复!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9

 

52、经常做杀人的梦

以前常常做梦梦到自己是武侠片里的人物,那时还好,现在常常做很血腥的梦,通常情况都是被人追杀,不得已把别人杀掉,要不然就是被人操纵了去杀人,醒来之后觉得很累,很害怕。

刚毕业没多久,工作也不错,男朋友感情也不错,并不是那种压力大的人。

courl19(女,22岁)

      咨询于2005年11月7日

 

回复

courl19你好!

一个女生做这样的内容或情节的梦,不多见!

不知你是否具有一些男性性格特征?

不知道你平日是否喜欢看这类内容或情节的读物?

也不知道你少儿期是否受到过严重的惊吓或恐吓?

中国对梦的解析主要是:

1、推知病疾。

2、预知吉凶。

3、“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4、“梦是反的”。

你是哪一种,是第三种吗?

如果这4个问,你自己无法作答的话,建议做“一对一咨询”。

电话:0871-2861145。

祝好梦成真,噩梦成反!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9

 

51、他是否正常? 

钱老师:

我的男友经常摸他妈的胸,即使在我面前也不避讳,我说他不正常,他说那是他亲妈,到底是他不正常还是我小题大做?

zhongyu

       咨询于2005年11月7日

 

回复

zhongyu你好!

一个人在“婴幼儿期”摸妈妈的胸,是一种非语言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也是“情感饥渴”时的找寻;到了“性蕾期”(3—6岁),则逐渐采用别的方式与妈妈进行情感交流,6—7岁识性别、知羞耻,但“恋母情结”明显的孩子可能还会有那种行为的残余;到了“青春期”则自然会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肌肤的距离,对某些敏感部位不会去接触;到了“青年期”,则更不会这样。

既然你称“男友”,那就说明他已经是成人了。但还残留着“性蕾期”的行为,这有两个可能:

一是你的“男友”在小的时候有过“肌肤饥渴”,并且一直没有得到满足或补偿。

二是他的妈妈的人格发展有过故障。换句话说:到底是他不正常还是你小题大做?笔者认为,既不是他不正常也不是你小题大做;而主要的是他的妈妈有某种“情结”。

仅供参考。

祝好!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9

 

50、也问精神分裂症!

钱老师:

您好!

我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我一直在阅读着贵网站心理科的咨询问答。从中受益非浅!我认为不但对咨客有治疗作用,同时对同行也是互相学习的一块园地!我这样认为。

读了精神分裂症的问答,我大胆地向你提出一个要求:你能不能给精神分裂症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Haowen

     2005-11-7

 

回复

Haowen如面!

你既然也是心理咨询师并且上网,你可以在网上搜索,把诸多的定义拿来比较进而整合一个你自己满意的东西。

下面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临床实践的总结,也包括对中外一些观点和解释的整合,权且算做是“心得体会”或“开卷考试答卷”,献丑如下,仅供参考,一定不能做你临床的应用理论指导!

“精神分裂症”——

⑴定义与表述:

俗称“精神病”,是一组病因未明或难以找到病因的精神疾病,它表现出高级意向减退、缺乏或倒错,具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重度心理障碍。它以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为特征,即思维、情感和行为等精神活动同外界情境是分裂、分开、不谐调的,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没有感染力。是由于病态的思维过程所导致的人格分裂,是个非常复杂的心理疾病。

该病患者思维产生障碍,若为联想障碍则会思维贫乏、迟缓、中断、破裂、奔逸、离奇或者出现强制性思维、强迫观念等;若为逻辑障碍,则会把具体概念与抽象概念混淆及字词新作。有强制性,好像有一种“外力”在支配其大脑并产生一些思想,有的还会“鬼神附体”。情感淡漠或倒错,情感反应与思维的内容或外界的刺激不配合。有“恐人”症状,怀疑别人并内容荒谬,言动刻板或模仿,作态,行为古怪,有各种“妄想”、“幻觉”以至支配自杀、自伤。

多起病于“青春期”和“青年期”,男性为15—25岁,女性稍晚并高于男性。患者可以是各种层次的人。有的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有的缓慢起病,病程迁延。部分病人可能出现“认知功能”损害。但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

“精神分裂症”的慢性病程导致患者脱离正常生活的轨道,个人生活陷入痛苦和混乱。40%左右的病人试图自杀,有的最终死于自杀。

⑵病因及发病机制:

往往是多因素交互作用。

①遗传因素——

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

②精神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

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

③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

a.多巴胺(DA)假说。中枢DA功能亢进。

b.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

c.5-羟色胺(5-HT)假说。5-羟色胺代谢有障碍。

④子宫内感染与产伤——

也许我们有时忽视了那把产钳……

⑤“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

患者在“童年期”学会行走、说话的时间均晚于正常儿童,有较多的言语障碍和较差的运动协调能力,智商较低。在游戏活动中独出,回避与其他小伙伴的交往。该假说认为:由于遗传的因素和“母孕期”或“围产期”损伤,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导致心理整合功能异常。其即刻效应并不明显,但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⑥社会心理因素——

“妄想”的内容与患者的文化层次、经济状况、生活阅历、社会地位和教育背景等有关。病前性格多内向,孤僻,敏感多疑。很多患者病前6个月可追溯到相应的负性生活事件刺激。

⑦某个时候,负性生活事件又可能成为诱因或导火索。

⑶临床表现:

①感知觉障碍——

多表现为“幻觉”,又以“幻听”最为常见。

a.“幻听”的内容有争论性的(如两个声音议论患者的好坏)或为评论性的(声音不断对患者的所作所为评头论足)。听到别人在骂他,于是他就与不存在的“幻听对象”对骂。听到有人表扬他就高兴地笑。而正常人认为他是在自言自语或在同“鬼”说话。

b.“幻视”。

c.“幻触”。

后两者少见。

患者的幻觉体验可以非常具体生动,也可以是朦胧模糊;但都会给思维、情绪和行动带来显著的影响,患者会在幻觉的支配下,做出违背人格、不合常理的举动。

②思维及联想障碍——

同“精神分裂症”患者交谈“费劲”,即使为了搜集一般资料,也需要较多的耐心和较高的技巧;而要想做深入的交谈,往往会十分困难。读患者书写的文字材料,往往不知所云,因为语言的流畅性和叙事的完整性方面出现问题。

a.“妄想”。最多的是“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和“偏执妄想”,涉及的对象从最初与患者有过矛盾的某个人,逐渐扩展到同学、同事直至陌生人,还有“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钟情妄想”(青春型)等。也许在患病的初期,患者对自己的某些不合常理的想法,还持将信将疑的态度,但随着疾病的进展,逐渐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这些“妄想”荒谬,毫无原因和逻辑性。

b.“被动体验”。出现精神与躯体活动缺乏或丧失自主性的感觉,感到自己的躯体运动、思维活动、情感活动、冲动等,都是受别人支配、控制的,身不由己。被动体验常常会与“被害妄想”联系起来,并解释为“受到某种射线影响”、“被骗服了某种药物”、“身上被安装了先进仪器”、“墙上安装了监视器”等。

c.“思维贫乏”。回答问题简短,信息量有限,甚至到只说“是”或“不是”的地步,或回答问题延迟时间较长。

d.“思维散漫”。交谈时,患者的话语经常游移于主题之外,尤其是在回答医生的问题时,句句说不到点子上,但句句似乎又都沾边,令听者抓不住要点。

e.“思维破裂”。病情严重者言语支离破碎,根本无法交谈。

f.“思维中断”。

g.“思维阻塞”。

h.“思维插入”。

j.“思维化声”。

k.“思维鸣响”或“思维回响”。患者所进行的思考,被自己的声音读了出来。也属于“幻听”。

l.“思维被扩散”。

m.“思维被撤走”。

n.象征性思维”。如用线把自己绑起来,别人看不懂。

o.“逻辑倒错性思维”。如有患者说自己的脑子里乱哄哄的,是因为自己太聪明了,“我的血液里全是聪明,又浓又稠。”

p.“病理性赘述”。有的患者说话绕圈子,不正面回答问题或做一些不必要、过于具体化、令人费解的描述和解释。

q.“词语新做”。不恰当地使用符号、示意图、公式和自造的字。

r.“强迫观念”。但并不感到痛苦。

③情感障碍——

情感迟钝、平淡,表情呆板,没有辅助性的肢体语言,交谈时眼神不与对方接触,多茫然凝视前方,丧失幽默感和幽默反应,有的情感倒错,还有的有抑郁、焦虑情绪。

④意志与行为障碍——

a.意志减退。患者在坚持工作、完成学业、料理家务等方面有很大的困难,对自己的前途毫不关心,没有打算,或有计划但不实施。忽视自己的仪表,不料理个人的卫生。自控能力下降。

b.紧张综合特征。全身肌张力增高。包括“紧张性木僵”(“蜡样屈曲”、“空气枕头”)和“紧张性兴奋”(“木僵”病人突然出现冲动行为),两者可交替出现(“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虽有以上诸多障碍,但“意识”是清晰的。

⑷亚种:

依据精神病理学和临床现象学划分。

①“偏执型”——

又称“妄想型”,是常见的一个类型。以相对稳定的“妄想”为主,伴有“幻觉”(特别是“幻听”),这两个症状较长期存在。其情感、意志、言语、行为等方面的障碍不明显,较少出现显著的人格改变或衰退。思维有异常,行为有时失去自制力,对自己坚信不移,但不易被人明显发现,可与人交往。发病多在30岁以后,起病较缓慢,病初表现敏感多疑,逐渐发展成妄想,其情感、思维和行为常被“幻觉”和“妄想”支配,表现疑惧,甚至出现自伤或伤人行为。

②“青春型”——

多于“青春期”发病。起病较急,病情进展较快,多在两周之内达到高峰。以情感改变为突出表现:情感肤浅、不协调,有时自言自语、表现出神秘的或愚蠢性欢乐,有时又态度高傲、不可一世,或喜怒无常、扮鬼脸、恶作剧,或不分场合、对象开一些幼稚的玩笑,表情做作。思维破裂、内容离奇,语言内容松散、不连贯,令人费解。有时会伴有片段性的“幻觉”(如“幻听”)、“妄想”。有的表现为“花癫”(或叫“色情狂”、“色欲狂”)。行为不可预测,预后欠佳。这类型的患者,过去农村说是叫“黄鼠狼”或“狐狸精”给迷住了。还通过让“情感纠葛”或“花癫”的患者结婚的办法“冲喜”,婚后病竟然好了。

③“紧张型”——

紧张综合征(症)。过于兴奋或抑制,大多数起病于青年或中年,起病较急,病程多呈发作性。以明显的精神运动紊乱为主要的表现。可交替出现“紧张性木僵”(植物神经紊乱,心理明白,身子动不了,短则几分钟,长则几年。突出的表现是运动性的抑制,轻者运动缓慢,少语少动,重者以木僵固定于某个姿势,不语不动,不饮不食,表情呆板,对环境变化毫无反应。病人肌肉紧张,“缄默”,呈“蜡样屈曲”)和“紧张性兴奋”(以突然发生的运动性兴奋为特点。新病人行为冲动,不可理解,违拗抗拒,刻板言动。卧床不动的病人,可突然起床,无目的地砸东西,然后仍旧躺下),或“自动性顺从”与“违拗”。

④“单纯型”——

早期多表现类似“神经衰弱”的症状,逐渐出现日益加重的孤僻退缩、情感淡漠、思维贫乏、脑中空空、表现呆滞、懒散、丧失兴趣、社交活动缺少、意志倒错、发展中的人格衰退、生活毫无目的等。疾病初期,常不被重视或被误解为“不求上进”、“意志消沉”等。多青少年起病,起病缓慢,持续发展。因不明显,逐步加重,所以往往病程多年后才就诊,因而治疗效果较差。

此外,

⑤“未分化型”——

又称“未定型”。指上述几种类型的症状同时存在或难以归入上述具体某个类型中的尚未分化、未明确者。有相当数量的患者无法被归入上述的任一类别,似乎样样都具备一点,就列为“未分化型”,有些医生叫它“多症并发”或“混合型”。

⑥“衰退型”——

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病期在3年以上,但最近一年以阴性症状为主,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成为精神残疾。

⑦“残留型”——

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至少2年一直未完全缓解。目前病情虽有好转,但仍残留个别阳性症状或个别阴性症状。

⑧“精神分裂症后抑郁”——

病人的症状部分被控制或病情基本稳定后,出现抑郁状态。抑郁既可以是该病本身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患者在症状被控制后出现的心理反应,还可能是因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引起。因存在自杀的可能性,所以应予以重视。

⑸诊断标准与鉴别诊断:

做出对“精神分裂症”的诊断绝非易事。很难找到的真正病因,复杂而多变的临床相,跌宕起伏的病程,混杂其中的社会、心理因素,加上有时缺乏知情者提供可靠的病史,都造成了诊断上的困难。

①症状标准——

a.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b.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

c.思维插入、中断、被扩散、被撤走,或强制性思维。

d.被动、被控制、被洞悉的体验。

e.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f.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词语新做。

g.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h.紧张综合征(症)、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j.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一般要同时具备3项以上。

②严重程度——

“自知力”发生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③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程度至少已持续1个月(而不是说距离开始发病1个月)。“单纯型”另有标准。

④排除标准——

“精神分裂症”其中需依靠“排除法”做出诊断。

a.排除精神活性物质及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b.排除脑器质性及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c.排除“心境障碍”(“躁狂”和“抑郁”)。

d.排除“神经症”(如“神经衰弱”)。

⑹治疗与康复:

阴性症状——精神功能减退或缺失,包括情感淡漠、言语贫乏、意志缺乏、呆傻、无快感体验、主动性缺乏和有注意障碍等。是脑细胞缺失和脑结构发生变化,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差,伴有认知功能改变,所以较难治疗,预后差。

阳性症状——精神功能异常或亢进,包括兴奋、幻觉、妄想、明显的思维形式障碍、反复的行为紊乱和失控、躁动等。对“抗精神病药物”反应好,无认知功能改变,较易治疗,预后良好。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愿主动求医甚至拒绝求医。但治疗必须是科学和人道的或人性化的。

①心理治疗——

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提高自知力,增强治疗的依从性。如“认知疗法”。

②行为治疗——

纠正患者的某些功能缺陷,提高“情商”,重建良好的人际关系,促使性格开朗或外向。

③家庭治疗——

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患病成员应降低期望,避免指责,宽容和体谅。给患病成员提供情感的呵护和制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④环境治疗——

促进患者与社会的接触,使患者回归社会和自然。

⑤药物治疗——

抗精神病药物,起到抗“幻觉”、“妄想”或镇静的作用。有些药,第一次效果较好,但一停,又复发,下次服用,就须加大药量,产生药物依赖,有副作用。因为精神功能衰退,所以有的会反复发病,甚至需终身服药。

⑥电休克、胰岛素昏迷治疗。

⑦其它治疗。

总体上讲,在第一次发作的患者中,有75%的可以治愈,其中约20%的可保持终生健康(即痊愈)。在该病的群体中,大约60%的患者可以达到社会性缓解。

当然,对某一具体的患者,要在患病的初期确定预后,这是比较困难的。

有利于预后的一些因素是:起病年龄较晚,急性起病,有明显的情感症状,人格正常,病前社交与适应能力良好,病情发作与心因关系密切,通常女性的预后要好于男性。

因此,“精神分裂症”的预后并不悲观。

“答卷”到此结束。

另外,请你阅读一下本网站“疾病专题”中关于该症的论述,也许正是你想要的“科学定义”。

同仁钱锡安

          2005-11-8

 

49、不敢睡觉 

医生您好:

前两天看了一篇关于“鬼压身”的文章,之后就不敢一个人睡觉,觉得屋子里有东西,鬼之类的,怕晚上也会鬼压身。一直到现在,一周吧。一直这样,医生帮帮我。

豆豆

         咨询于2005年11月7日

 

回复

豆豆如面!

如果就是因为看了一篇关于“鬼压身”的文章,所以就不敢一个人睡觉;那好办哪——不再看这类的文章就是了!

如果不再看这类的文章还是不敢一个人睡觉;那很可能说明看“鬼压身”的文章只是导火索,在潜意识里恐怕还有另外或深层的原因。——那就需要做心理咨询。

祝早日克服睡眠的困难!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8

 

48、精神分裂症! 

患病多年,一直服用六氞嗪和其他镇静药,服用时情绪较稳定,停用就发。希望介绍相关医院和医生。谢谢!目前生活能自理,对数字也很敏感,但经常胡言乱语,说有人害她,神情呆滞,喜欢反复洗手和吹电扇。 

询问人slwang

        咨询于2005年11月3日

 

回复

slwang你好!

“她”是谁?是你还是你的家人?内容中没有主语和宾语,无法对对象做出准确判断。仅就“说有人害她”一句,判断你为患者的家人。所以这样答复你——

一、“精神分裂症”的结论是谁下的?若是你,则无效。若是给服用六氞嗪和其他镇静药的医生和医院给诊断的,现在你又让心理科给介绍相关医院和医生,说明你不相信原来的医院和医生。换句话说,以前治疗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以前治疗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有两个可能:一是你没按医嘱用药,二是医生的药不对症。不知你认为是哪一种,实际上是哪一种?这就给笔者的判断带来困难,进而不便推介新的医院和医生。

三、通过你介绍的不完全的症状看,患者可能病前遭到重大的生活事件的刺激了,并且,这个重大的生活事件患者认为至今仍没有得到根本排除,阴影一直在患者的面前回闪。

四、因此,建议家属或家人slwang你,可先来心理科,当面介绍患者的详细、全面、客观、完整的情况,对患者有个初步的印象后,再考虑对患者是否做或者怎样做辅导、调适或治疗,以至介绍相关医院和医生。

可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科研成果”栏目里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一文中的“精神分裂症”部分

祝愿你家庭中的患者早日康复,进而全体家庭成员都能安宁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0871-2861145

     2005-11-4晚上

 

47、人到底有没有命运?

钱教授:

我都四十了,功不成名不就,我就纳闷了!我正直地做人、认真地做事!脑瓜不笨。想来想去,想到命运上来。钱教授:到底有没有命运?如果有,请问它会不会遗传?

四十惑

    2005-11-3

 

回复

四十惑朋友如面!

读懂了你的心事和要求。现从心理学角度回答你提出的关于“命运”的话题。

1、“命运”——

⑴“命”。先天遗传因素,父母编制的孩子出生后的寿命(生长期)、体质、气质、性格等的“软件”。不变。如说“命八尺”,是指编制的是八尺规模或类型的“软件”。

⑵“运”。后天习得,根据先天编制的“软件”及其轨迹,后天在客观环境中运行或运做。可变但难变。如说“难求一丈”,是指可变的客观环境不断地影响着生长期、体质、气质、性格等因素,特别是性格这一因素,往往或经常会叫个体脱离轨道运行,这就会呈现出与八尺规模或类型的“软件”相背离或有出入的现实人生,这时,现实人生可能就是“一丈”抑或“六尺”。

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或环境里的不同运行或运做,不同的个体的不同运行或运做,就构成人世间形形色色、绚丽多彩的命运悲喜剧。

一个人在得志的时候往往相信“运”或叫“机遇”,或称自己是凭着“本事”才成功的;一个人在失意的时候往往相信“命”或“厄运”,怨天尤人,特别是怨自己的“命”不好,其实,想想看,“天”,就是自己的父母,“人”,就是自己难移的“秉性”即“性格”。

真的是性格决定人的“命运”哪!——朋友,你是怎样的性格?

2、“命运”会不会遗传?

其实上面的回答里已经隐藏了这个答案。“命”会遗传;“运”不会遗传。

撇开“命运”的问答,送你一句话:人到四十,心身第一,自我呵护,宁静淡泊

仅供参考。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4晚上

 

46、孩子逆反,急死我了!

钱教授:

我的儿子今年上初二,不听话,你说一句他有10句在那等着,前几天嫌我罗嗦,离家出走。我非常害怕,好说歹说把他哄回来了,他像个胜利者,说你还罗嗦我还走。教授,我该怎么办还管不管他?急死我了!谢谢!

Zhanghuilan

        2005-11-3

 

回复:

家长Zhanghuilan你好!

读懂了你的要求,很理解你目前的处境和心情。

首先告诉你,你的孩子现在上初二,是处在青春期。青春期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以至“逆反”,这是正常的,因为孩子现在开始关注的不是父母的指教对不对,而是要维护自己的“自我同一性”。这时问题形成两个方面:一是孩子的反抗是否过度,二是面对孩子的逆反,父母是疏导还是武断监控。监控的结果,往往使孩子进一步反抗,甚至离家出走。你们的孩子离家出走过,但不知你们是否武断过。

这里,介绍父母与反抗期的孩子沟通的几点措施,供你们参考:

其一、尊重孩子,让孩子主动选择。处于反抗期的孩子不喜欢别人吩咐他做某件事情或被迫接受某种意见,——哪怕这意见和事情是正确的。这时,你可以把自己所期盼孩子接受的事情,不露声色地与其它几种可能要做的事情摆在一起让他选择。这既表现了他的独立性,又往往能心甘情愿地顺从你的建议,双方皆大欢喜。

其二、搭个“梯子”,让孩子自然下台阶。如果孩子因故考试成绩一落千丈或有其它挫败,你一定不能对他嘲笑讽刺;因为这会适得其反,迫使孩子走上反抗的“不归路”。而面对现实,当顺其自然,听孩子倾诉,多安慰鼓励,而不是关心、关注那个分数。

其三、因势利导,让孩子尽兴地做完一件事。孩子玩得高兴的时候,父母打断而要求他做他不愿意的事,这正是引起孩子对抗的导火线,会发展成与父母对抗,甚至采取极端之举。

其四、当孩子向你谈他感兴趣的问题时,应集中注意力倾听,一定把孩子的话听完。能听完孩子的叙说,就是对孩子的赞许。

其五、即使一开始就不同意孩子的意见,也要耐心听完,再以交换意见的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分析问题的利弊,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并说:爸爸妈妈相信你自己会做出正确的选择。一定不是对孩子进行否定和命令!

其六、用尊重的而不是教训的语气与孩子沟通,避免带来反感或造成对立。

其七、家里的有些生活小事也可以征求、听取孩子的意见,如果意见同家长的一致,就以孩子的意见做出决定。让孩子做一次“家长”,分享民主的权利。这一来可以增加孩子的责任感,二来也促进家庭关系的协调。

其八、无论孩子发生什么事情,家长都必须保持冷静,避免做出过激反应。

其九、如果还无效,可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

可参阅笔者的www.kmxinqiao.com网站“师生亲子沟通”栏目里少儿期人格发育及成人如何进行情感呵护》、《“亲子关系”在心理上的对立统一》等文。

祝愿你们亲子关系和谐!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4晚上

 

45、我手淫,怎么治疗?帮帮我! 

医生你好:

我手淫已好多年了,有时我也克制,但是压抑不住心里面那种感觉。请问专家:我应该怎么治疗,怎么做。我很想改掉!拜托了。谢谢!

询问人nangxing,咨询于2005年10月31日

 

回复:

nangxing你好!

不问五不知:是处在青春期吗?是成人期吗?有配偶吗?是男性还是女性?有否“同志”行为?

由于已知条件很有限、不明确,所以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你。现提纲性地跟你聊聊关于“手淫”的话题。

首先,“手淫”是一个性欲望正常的人,在不能得到性满足情况下的一种“自慰”行为。其次,它不是病,所以不存在着治疗。

再次,不必刻意地改掉,但需要控制或节制达到适度。

最后,具体如何控制或节制达到适度,需要根据一个人的具体情况,在心理辅导师的指导下,进行性心理的放松等训练。

祝愿你性心理健康、性福!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1-1

 

44、主题:我男朋友有自虐趋势!  

心理医生,你好:

希望能够你能够为我提供些帮助。谢谢! 

……

希望能够从你这里得到些答案。谢谢! 

询问人江苏凉粉咨询于2005年10月28日

 

回复:

凉粉你好!

读完了你的“长篇”,了解了你的情况,理解你的心情,也明白你的意思是要笔者以“帮助”或“答案”的形式给你出个主意。

现提出看法和意见如下,供你参考。

1、首先,请你阅读一下笔者在本网站“心理科”里给阿玲的回信的结尾部分。因为你们的情况有一部分相同。

2、从心理疗法角度看,你的“长篇”叙述,其实就是在对笔者“倾诉”或“发泄”、“宣泄”,你不自觉地采用了“文字排郁疗法”,这是排解心中烦恼的治标的方法之一,短时间会有效果。笔者看到了,你在写完这封信后,长长地叹一口气,舒缓了一下。第二天醒来,就是期待。这是浅层次的辅导或叫自我调适。

3、你提出的问题,需要进行中层和深层的辅导;但中层和深层的辅导不宜采用公开即让第三个以上的人都能看到的方式。

4、你在读完笔者以上3点意见后,可给笔者发E-mailkmxinqiao@163.com,或打电话:0871-2861145(打电话时间,晚上830以后)。

祝愿你的心情能像你的工作那样轻松!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31

 

43、如何才能让自己真正地快乐起来? 

钱医生:

钱医生,你好!很高兴能认识你!我一直都生活在紧张、恐惧之中。我觉得自己的身体和心理状况都不是很好的。因为从我小的时候,父母的感情就非常地不好,因此我从小对任何事情都非常地担心和害怕。后来考学的时候对感情的事情不敢想,可是偏偏有个男生喜欢我。那时候我觉得非常恐惧,全身体疼痛,后来没办法就退学了。到了社会,离开家了,感情的路上又走了弯路。因为我长得还可以吧,所以就有人追我。因为社会经验不足,再加上自己长期不跟别人接触,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去处理,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跟他在一起了。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我非常地恐惧和害怕,我怕父母知道,最后还是被父母知道了,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生活在病痛跟不快乐之中。很多时候,我自己也在想办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可是问题总是得不到根本上的解决。感到一直身体不舒服,智力也明显地下降,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能。我跟父母说了,我本来是打算让他们带我去精神科去看一看的,可是父母认为我的病是心病,慢慢调理会好起来的。可是因为太多的时候堆积的太久了,很多问题根本不可能得到一下子解决的。我知道父母现在也很辛苦,赚钱也很不容易的。我想问一下,钱医生,我现在要怎么办呢?因为我的状况拖得时间太久了。我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我不想让自己一直被病痛和心病一直拖下去。我想问一下,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才是最好呢?能不能尽快复我呢?谢谢!

询问人阿玲咨询于2005年10月28日

 

回复

阿玲你好!

很理解你目前甚至是长时间一直因不满意的处境导致紧张、恐惧的体验,庆幸“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是你精神世界的主流,答应你尽快帮助提高你的自信和发掘你的能力使自己能真正快乐起来!

现从两个层面给你作答:

一是从你提出的问题的字面给你作答——

1我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我不想让自己被病痛和心病一直拖下去。

——既然如此,那就应该把你的“想”转换成“做”。

2我现在要怎么办呢?

——可求助“心理科”接受辅导或咨询。

3我现在应该怎么办才是最好呢?

——如果有“最好”,那就是不要再拖下去,尽快接受辅导或咨询;并且最好”是自作主张、自己行动,而不必通过父母。

4我本来是打算让他们带我去精神科看一看的,可是父母认为我的病是心病,慢慢调理会好起来的。

——广义的“心理科”包括“精神科”(有时两者或者等同,或者前者是后者的前沿),但如果你感到去“精神科”有不是费用方面的某种顾虑,可先去狭义的“心理科”与心理健康工作者、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师做一对一的沟通和交流,倾诉你的心声,倾倒你的“心理垃圾”。

你父母说的“调理”的话没错,但是,

一、怎样进行心理“调理”,他们懂么?

二、你早已是成人(!)了,为什么这样的事情还不能自作主张?

二是从你的潜意识角度给你作答——

你说“从我小的时候,父母的感情就非常不好,因此我从小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担心和害怕。”笔者认同你介绍并分析的这种因果关系。少儿时遭受到这样的环境刺激,可能使你在人格发展方面产生阻碍或滞后,形成不信赖、胆怯、自卑、自责的品质,“意志”、“自主性”等品质发展不够,产生适应不良的心理。由于没有及时“调理”,这种不适应一直影响到成人的今天,至少给你的独立生存带来困惑和困难,致使你“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能”,面对“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去处理”。

但另一方面,你说你是“糊里糊涂地跟他在一起了”。如果这完全挂在上面的结论上,恐有武断、偏激之嫌。你想想,人生好多事情尤其包括择偶,往往就像赌博一样,其概率就是50%,要么成功,要么失败。如果你感到成功、满意了,你会自责自己是“糊里糊涂”么?恐怕有时候觉得自己很无能”和面对“很多事情都不知道怎么去处理”等结论都不能成立。所以,你是因为感到不成功、不满意,才进而发出好多联想,尽管这些联想不是一点依据都没有。

权且这叫辩证地看问题吧。

进一步剖析你的潜意识,很可能你是因为对“他”感到“不满意”进而也怕父母不满意,才“怕父母知道”;因为通过你“打算让他们带我去精神科看一看”的表述,你有许多事是要父母做主或拿主意的。

“直到现在,我还是一直生活在病痛跟不快乐之中。”“我觉得人生是很美好的,我不想让自己被病痛和心病一直拖下去。”解读你的潜意识,你的“本我”露出水面在对笔者说:我对“他”……。我感到……!我应该……?

笔者不能把对你更深层的解读让第三个以上的人知道!何况要解读得准确,还需要系统、完整、详细的已知条件。所以,阿玲,建议你不必征得父母的同意或让其知道,可自作主张地拨通笔者的电话!可在晚上8:30以后,0871-2861145。

你说得好:人生是很美好的!祝愿你早日排解紧张、恐惧的体验,真正快乐起来!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31

 

42、关注男性健康?

教授:

昨天,看见一家医院门口悬挂标语口号关注男性健康,促进家庭和谐!感到好笑,不知道笑自己、男人们、编口号的人?不理解,这男性健康了家庭就和谐了?我是个男性,身体很健康,性的欲望正常,可老婆不行。我偶尔犯了一次错误,她抓住不放,为拒绝性生活找到理由。还没到中年嘛,就分床!朋友同情说,这叫无性婚姻!教授:啥叫无性婚姻?请指点迷津!谢谢!

询问人无奈何于2005-10-29

 

回复:

无奈何你好!

那标语口号是我国在第六个“全国男性健康日”到来时,由中国性学会提出的。——看来你对逻辑推理和语法感兴趣。

诚然,笔者也不理解该提法的这两句话是“递进”、“条件”、“假设”“因果”诸关系中的哪一种。但笔者理解的意思是:“男性健康”包括躯体的和心理的,其中包括性生理和性心理的,这才是新健康的概念;“家庭和谐(和睦)”可以缩小到“夫妻和谐”。这样,大体意思也就清楚了,而不必过于关注是什么关系。

其实,从潜意识剖析,你并不是真正或第一关注这句口号,而是对自己目前性生活或夫妻的不和谐而不满、担忧。

如果你认同笔者的剖析;那末,这里回答你两个问题。

一是——

性生活或夫妻的不和谐有可能形成“病态家庭”—“婚姻危机”,这需要进行“婚姻辅导”以至“家庭干预”,以形成家庭新的平衡。

二是介绍一点关于“无性婚姻”的情况,供你参考——

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夫妻和谐,夫妻和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性爱,夫妻性爱的前提是性心理健康。有问卷表明,我国包括昆明地区性成熟或已婚男子经常被戏谑“不行”;所谓的“不行”指对妻子而言。也有问卷表明,已婚女子时不时对男人表现出“性冷淡”;所谓“男人”是只对丈夫而言。这往往是形成“无性婚姻”的重要原因或结果。

一、“无性婚姻”的提法尚不成熟或严谨:

指男女双方在承诺不进行性生活的基础上结成夫妇关系以及结成婚姻以后因故不愿去或不能去进行性生活的现象和关系。

笔者在这里主要说的是后面的一类现象或关系。

二、“无性婚姻”产生的原因比较复杂:

主要原因,或是因病(如男方患了糖尿病、前列腺病、阳痿等),或是因双方产生矛盾处于“冷战期”,或因为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处于疲惫状态而失去了性的兴趣。

三、“无性婚姻”的性质和危害:

(一)“无性婚姻”只是暂时的代价。

如男方工作压力太大、身体处于疲惫状态者,“无性”是暂时的,待身体恢复、心理稳定后,还会“有性”。

(二)“无性婚姻”是带“菌”的婚姻。

有位女士——过来人提出忠告说:如果出现了“无性婚姻”,夫妻双方就应该有所警惕,起码要找出“无性”的原因。因为性生活毕竟是人类特别是青壮年的一种本能需要。

(三)“无性婚姻”是一种摧残。

夫妻双方或单方用无形的尖刀在戳着对方,心在滴血,那看不见的鲜血在流淌……

(四)“无性”,对健康有缺失。

近代性学研究发现:性爱是巨大的镇静剂。研究者认为,性生活越完美、越兴奋,过后则越容易入睡。在对“情绪与免疫功能”项目的研究中也发现:正常性生活能解除紧张心理,产生积极的情绪、乐趣和满足。此时,人体可释放一种叫“内啡肽”的物质,它是一种天然的镇静、镇痛剂,能给整个神经系统创造一种轻松、无虑的内环境,从而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使抗病能力得到提高。

有人发现,妇女在达到性高潮时,其原来所患的慢性关节炎和外伤性头痛等会明显地减轻。

弗洛伊德指出:禁欲对身体是有害的,严重者男女皆可出现“神经症”病状。表现类似心理学上“歇斯底里症”的发作(如突然抽搐、一时性意识异常,或言行失态等)。

当今也常可见到长期两地分居或失偶、离异多时的男女,他们较常见的症状是失眠、食欲不振、性格孤僻、易发“无名火”等,这是一种“性抑郁”的表现。当然,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观念的更新,他们一般可以通过“自慰”、“性用具”的使用以及通过其他方式得到缓解。这些都说明了,如果婚姻“无性”,不但夫妻关系得不到巩固、家庭难以稳定,对健康也会有缺失。

四、“无性婚姻”可分为两种:

“无性婚姻”不完全等于双方无性欲,也不完全等于婚姻无爱。

一种是无意的“无性婚姻”。在这类婚姻中,“无性”并不是由于夫妻双方或者某一方的有意所为,也不是由于情感出现了实质性的问题;而是由于其它的原因。比如,工作不顺利,社会关系不如意,收入较少,应酬太多,身体状况不佳,有个别人的性器官意外遭到伤害等等,从而大大压缩了性生活的时间和频率,降低了性生活的质量,出现了“早泄”、“阳痿”、真的无性欲等现象。

另一种是有意的“无性婚姻”。在这类婚姻中,至少夫妻的一方,尽管有性生活的能力,但却将性生活的对象,转移到他人身上了。比如,有了“二奶”或“第三者”。还有的人则是想通过“无性”的方式,来折磨现有的合法婚姻,达到使现有的合法婚姻解体的目的。

五、旁观者的见解:

旁观者说,一些男人是太花心了,女人和上帝都管不住他们;男人是太累了,因为他们太追名逐利了,社会的压力正在掏空他们的心力与体力,所以常常表现得“阳痿”、“不行”。男人的身体质量直接影响到女人的性生活质量。人们可以从女人欣喜、兴奋的脸上窥见她性生活的快乐。反之亦然。

这,或许就是当今部分中国男人的现实。这与中国目前正处在原始积累阶段有关,这个阶段的家庭生活并不是人人都美满的,只有等人们走过了这个草创阶段,社会变得更加繁荣、公平、安定了,人们才能从容地享受悠闲与优雅。那时,家庭生活中的男女才可能有充分的性欢乐。——美满的婚姻是性缠绵着爱,是爱激活着性。

旁观者说,当今的男人都在忙于奔跑。真是“鸡鸣万事无休歇”,无序竞争心力竭!当今的男性表面看起来气宇轩昂,但实际状况并不好,像是被抛在了一个冰冷的角落似的。无论是当官的还是商场中人,他们为了追求成功,很多方面都是在扭曲自己,以致精神、灵气都变得萎缩了。时间一长,人的情感包括性爱也随之而萎缩了。性爱是对人性精神品格的一种衡量标准。没有高贵的情感,是很难体会深刻的爱意的。性是需要内心的滋润的,是需要内心的爱意来使其“坚挺”的。今天的男人都忙于奔跑,于是,“性”于他们就变成了大汗淋漓中的一种劳动。这样一来,“无性婚姻”的出现也就并不奇怪了。

六、现代人该如何走出“无性婚姻”的怪圈?

(一)对生理器官先天或后天受损伤去功能的,这是真的“不能够”。这主要不是性心理辅导或治疗的话题。

(二)已经形成“病态家庭”,这主要是“故意”的、“不愿意”的。“无性婚姻”的怪圈主要指此。这需要心理咨询。

(三)促进性和谐的技巧的辅导与咨询,这主要对“无意”者,并且有着强烈的辅导或咨询意识的。

1、从大的方面来看,要尽可能地减轻社会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夫妻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多谅解、多体贴,创造一个和谐的充满爱意的家庭环境。不少夫妻成为“无性婚姻”的受害者,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成家后,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放到了事业上,为创收、为房子、为车子等等而奔波,闲置了家里的“性资源”。当然,他们的行为目的,也是为了这个家。但是他们却顾此失彼。家里多了物质,却少了精神;多了家产,却少了“性趣”;多了物质享受,却少了性爱欢乐。要使“无性”变“有性”,首先就要善于加强对“性资源”的开发使用。从个体的角度来看,要改变不科学、不合理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不酗酒、不熬夜、不暴食、不动怒、不敛财、不贪色;多宽容、多忍让、多理解、多奉献、多运动、多锻炼。多吃素食少吃荤;多行仁义少气身。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有些男士坦言:“婚姻本身对性是没有影响的,倒是夫妻关系的好坏才会影响到性。”这说明结婚之后还应使爱情进一步深化、升华,要把结婚当作爱情生活的一个“加油站”而不是“保险箱”。

2性生活本来是广义的,这里说狭义的。但再狭义,过性生活也是有一个完整过程的。可分几个步骤或阶段,开始是“调情”,就是“高潮”结束了还有个“余音未尽”。就连有些动物都讲究个“情调”。你看那动物世界,一只雄鸟衔着一片草叶儿,在雌鸟面前翩翩起舞,那就是“调情”。何况人类!

3夫妻睡在一起并不一定非要过性生活才可以得到满足。有时双方拥抱或手心相握而睡,虽是处于静态中,也能得到诸多情趣,能给人几分温馨!这权且叫广义的性生活吧。

4、如果剔除偏见、撇开铜臭,我们就会发现外国的“促进性和谐的技巧的辅导与咨询”和我国古代的“房中养生”都很有些可取和借鉴之处。

促进性和谐的技巧的辅导与咨询——

认知健康的爱侣关系及关系的要素;

认知性生活和谐的几个关键;

有关男女生殖器发育的咨询

环境准备;

性感集中训练包括寻找G点”

男子的放松训练;

相互羡慕、相互触摸、能量与爱的交流训练技术;

爱情肌肉训练及脚、手部反射的技巧

性想象。

当今有人对中国古代“房中养生”做了归纳、整合——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中国古代对男女两性生活十分重视,不仅将性生活看得与饮食一样重要,而且把它与养生保健等密切联系起来。

下面为整合“性生活需要感情交融、和谐统一”部分:

古人已经认识到,性生活是一种感情生活,男女双方的情投意合很重要。

马王堆汉墓竹简《天下至道谈》中指出:“先戏两乐,交欲为之,曰智(知)时。”意思是说,男女在交合之前,先应互相嬉戏娱乐,彼此密切感情,要等到双方都产生了强烈的性欲时再行交合,这就叫“知时”,即掌握了适宜的交合时机。竹简又指出:“不欲强之,曰绝。”意即一方不乐意,另一方不能强行交合。在通常情况下,是指女方不乐意,而男方强行交合,这样做非常有害,不仅危害女方身心健康,而且对优生优育也很不利。因此,强行交合被称为“绝”,犹言陷入绝境。

《洞玄之》在叙述交合方法时,头一条即为“叙绸缪”,“申缱绻”,就是讲的夫妻在交合之前彼此密切感情的过程。进而指出:“凡初交合之时,男坐女左,女坐男右,乃男箕坐,抱女于怀中,于是勒纤腰,抚玉体,申燕婉,叙绸缪,同心同意,乍抱乍勒,二形相抟,两口相……千娇既申,百虑竟解。”

孙思邈亦强调,行房之前,“必须先徐徐嬉戏,使神和意合良久”,乃可交合。同时只有在彼此感情高度和谐统一的情况下交合受孕,胎儿的质量才会高,才有利于优生优育。

——笔者感慨:这么有参考价值的东西,千百年来,我们却把它亵渎为淫亵,埋入地下、打入冷宫;如今解冻了,开放了,却又吹得过头,成为庸俗,或注入铜臭!总是难以还它科学的本来面目。

关于“无性婚姻”的话题,笔者仅把它作为“家学心理学”里《“家庭疗法”是治疗调理夫妻等家庭成员心理创伤的有效方法》中的一个部分,编传在www.kmxinqiao.com公益网站上。你可参阅。

——笔者的回复有些过长。其用意是想借你及你的那位朋友(他手上肯定还有若干个“无性婚姻”的案例,不过类别和原因与你可能不同而已),让更多的已婚男女都能阅读一下这篇答复!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31

 

41、睡觉做梦是怎么回事?

晚上睡觉时老是做梦,很容易疲倦,这是怎么回事?

询问人洋洋:咨询于20051026

 

回复:

洋洋你好!

不是做所有的梦都会使人疲倦。

如果是噩梦、恶梦、惊梦,醒后久久不能再入睡,可导致第二天疲倦。

不知道你做的哪类的梦,因而也不知道这“做梦”与“疲倦”,到底有否因果关系,进而也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1、为此,这里介绍一下笔者对梦的粗浅分析和整合,供你参考。

梦境分析在古今中外都有——

我国的黄帝“释梦”推知病疾。

周公“解梦”预知吉凶。

庄周“梦蝶”不知是自己在梦中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自己。

老百姓有“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做梦是白天心理活动的继续,由此可揣测人的所思、所忧、所欲、所惧等)的俗语,说“梦是反的”(有戏文说杨延辉与佘太君“要相见除非是梦里团圆”,《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唱:“再若相逢梦中来。”《文昭关》中也有与这句基本相同的唱词——是因为在现实中团圆的可能性太小,只好做梦了),还说做梦“娶媳妇”。

古希腊的柏拉图很早就有论述。在其名著《理想国》中大意说,梦境是无意识得以发泄的最佳场所,在梦中人们会犯下各式各样的一切愚行与罪恶,若以梦境中的行为作为判罪的依据,那末很可能人人都是罪犯。

还有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弗洛伊德一方面认为做梦是人们无理性的、野兽天性的表现;另一方面又认为人们在梦中也不是完全肆无忌惮的,由于“检察官”或“看门人”的作用,有时在梦中,也会有羞耻心和理性。因此,梦境常得经由化装或伪装后,象征性地呈现出来。如女性梦见烟囱、枪。

做梦是很有效的一种减压方式。几乎人人天天在没有心理减压师辅导、训练的情况下,都在这么自我减压。

通过分析梦境可以诊治患者的心理疾患。但同样的梦境,可能因梦境分析者对其“显意”(显梦)、“隐意”(隐梦)及象征意义有不同的理解,因此解释的结果也就可能迥然不同;所以,作为心理医生在为被分析者“释梦”之前,必须对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和心理状况如性别、年龄、性格、职业、服饰、音容笑貌、最近的生活等方面有个大致的了解,进行综合的分析,方有可能得出较客观的结论,从而达到治疗的。

2、不知道“疲倦”是否导致你的“失眠”;如果你有失眠症状,可参阅本网站心理科笔者给病恹恹来访者关于对失眠的调理的回复。

心理健康工作者钱锡安

                                    2005-10-27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