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重大活动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咨询师战略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心桥心理案例


14.《孩子按户口所在地就近升初中愿望的达成》

孩子按户口所在地

就近升初中愿望的达成

——继《送鲜花》之后又一个辅导过程无痕迹的案例

钱锡安

 

2014-5-24 下午,笔者听了苏丽娟老师《爱,要怎么说出口?——亲子有效沟通》的课程。发现,除了未婚者和年长者听众,课堂上主要有母亲、母亲和孩子(未成年人)、父母亲和孩子等3类情况的听众,此外还有一种听众是有心理学背景者。

小苏老师很会利用资源,调动课堂上前来听课的有心理学背景的听众,由他们来回答一些家长及其孩子提出的困惑和问题,当场起到了做个案辅导咨询的作用。整个的一堂课,就是一场亲子有效沟通的准实验课。笔者就是被调动了的心理老师之一,其中接待了一名12岁小升初的男生。

该男生向笔者诉求:我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今年我要小升初,我家是城郊农村户口,我家附近有一所初中,我认为这个学校不错,但我更认为主要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学习。我把想法和愿望跟妈妈说了,可是妈妈不同意我的意见,主张花钱考试择校进重点中学。钱老师,我应该怎样说服我的妈妈?

笔者回答说:你12岁,开始试探着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这很好!老师很认同你“就近入学”及“主要在于学生个人的努力学习”的观点,但另一方面,你妈妈用世俗眼光跟邻里同类情况攀比的现状,这是一个未成年人的你所难能打动和改变的。怎么办?这需要有专业者介入,从中作出分析和辅导。所以,你第一步的工作是试探着跟妈妈谈母子一起寻求心理老师帮助的话题。

孩子点点头,但露出并不十分满意的神情。根据“不主动”原则,笔者也只能做到这一步。

咨询环节结束了,小苏老师请一部分听众留下吃晚饭继续交流。其中有笔者。

因为小苏老师在讲课中引用了笔者的著作《亲子师生沟通》一书中的一些观点,所以走在去吃饭的路上,有一位母亲走近笔者,表达了认同和赞赏。笔者转移话题,客套地问:“你的孩子在几年级啦?”她说:“在六年级,今年小升初。——你看,就是他。”笔者转脸见到,就是刚才前来求助的那个男生,现在正和一个父亲样子的大男人走在一起。于是,我们出现了下面的一对话——

老师:“身边的那位是他爹?”

母亲:“是的。我们一起来的。”

“哦,我想起来了,刚才在课堂上你和你儿子互动做游戏,谈体会时,你还夸赞你的丈夫、孩子的爸爸了。是不是你?”

“呵呵,是我是我。”

“你太了不起了!你是这些年来,我在公开场所或社交场合见到的第三位当场或当众夸自己的丈夫的女人。凤毛鳞爪哇,难得呀!”笔者别有用心地也是真心地夸她。

“他好,我才夸他。实事求是嘛。”她有些晕乎乎地了。

“好,就有人夸吗?多少丈夫都是好的,可是有几个妻子像你这么做到了实事求是?!——那你孩子怎么样?”

“孩子很乖,学习很好,很听话,不用我怎么操心。”有这样的孩子,她也感到很体面。

“那小升初,本来政策规定,是按行政区划就近入学,不用花钱和考试。请问你孩子是怎么个想法?”

“他要就近入学,我们住地附近就有一所中学。”

“那妈妈你的想法?”

……我跟孩子交流了,我同意孩子的意见。”

“什么?我没听清楚。请你再复述一遍。”

“我同意孩子的意见。他说,妈妈,这个学校也很好。但不管学校好不好,关键在学生个人。妈妈,我一定会刻苦学习,用好成绩报答你和爸爸。”

“孩子的话真感动人,真是个好孩子!——那他爸爸是怎么个看法?”

“他爸爸的意见和我的一样。”

“我听了你的介绍,你看我能不能这么理解:妈妈你的意见是就近入学,爸爸的意见和你的一样,爸爸和妈妈的一样、也和孩子的一样?”

“是的,我们的意见一样。”

“就近入学?”

“是的。”

“不拿钱、考试择校?”

“是的。”

“敢于向世俗挑战!哎呀,没想到世上还有这样伟大的妈妈!——那一会儿妈妈能不能把你刚才说的几句话,写在纸条上?”

“可以呀!”

到了吃饭的地儿,坐定。笔者就与这位妈妈坐在一起,她拿出笔记本递给笔者。笔者一边说这么精致的本子舍不得撕呀,一边抖动地撕下两篇儿,递给妈妈一篇儿。

“我把刚才你说的话整理成6句,我说你写,好不好?”

“好。”她已准备好笔。

笔者整理成的6句是:

1.上级的政策规定,是按行政区划就近入学。

2.孩子的意见是按行政区划就近入学。不考试择校。

3.孩子表示以后用学习成绩来印证自己的选择。

4.妈妈尊重孩子的选择。

5.爸爸和妈妈的观点一样。

6.也就是说,我们3个人的观点一样。

“写好了?”

“写好了。”

“请复查一遍,要否修改?”笔者要她慎重。

“确定了。”她校对了一遍。

“那请你再抄写一份,好吗?”

“好的。”

“要不要反悔?”

“不反悔。”

“好,下面请:妈妈、爸爸签字。”

妈妈签字,并代表爸爸签字,还习惯地代孩子签了字。

笔者把在另一桌坐定的孩子叫过来,让他签字。他一点都不傻,在旁边已经看懂这个场景了,所以划掉妈妈的代签,自己亲自签了自己的名字。

笔者要小苏老师过来做中证人,签字。小苏老师一边说要看看写的什么内容,签字要有知情权,一边签了字。

最后笔者作为心理老师签了字。

一式两份。

笔者要母子半尺距离直面站立,对视。根据笔者的建议,妈妈同意,妈妈对孩子说:“孩子,爸爸妈妈同意你的选择,认同你说的话,问题不在学校,在学生。祝你在新的学校,学习等各方面不断进步!”

孩子在不停地点头答应。

笔者:“请妈妈把手中的两份纸条,一份自己留下,一份递给孩子。”

笔者:“孩子赶快接过纸条啊!——还不赶快谢谢妈妈!——拥抱妈妈呀!”

全场一片掌声。

妈妈激动地不知怎么说,说:“孩子,也拥抱一下钱老师,谢谢老师!”

孩子转身靠近笔者,双方做拥抱状。

“太感谢钱老师了。你看我的孩子是不是有些性格内向,以后怎么办?”孩子的妈妈边吃边说。

“感谢你自己吧,明智的母亲。”笔者提示:“刚才孩子签字,我看到字迹和你的一模一样,可能是在孩子从小,你就叫他写字写成和你一样的字迹。从字迹可以看出,孩子拘谨,听话,服从,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亦步亦趋于你。”

“真是这样,老师你看的太准了。”

“很快,孩子就步入青春期。要放手了。”

“好的,好的,我明白。我是要改变一下自己,该放手孩子了。再次谢谢钱老师!”

——咨询结束了。

 

记得2006年情人节的时候,昆明某小学四年级一男生M,问妈妈要5元钱,说是要买花送给同桌女同学。妈妈向笔者求助怎么办。

10岁男生情人节时给同桌女同学送鲜花》个案咨询结束,笔者给这次交流的评价:这是个案咨询比较成功的一个正面案例,但主要不是笔者的功力体现,而是该家长在无意识之中充当了一名合格的家庭心理保健师,从而使这次辅导达到无痕迹的境界。

应该说,今天的辅导咨询,也达到了这样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