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单位介绍
短 消 息
一人三心
讲座标新

科研成果

三军联合
合作开发
典型案例
心理测量
文字排郁
咨访沟通
  昆明市心桥心理健康研究所欢迎您——让我们一起分享心理健康!

心 


 

“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受挫与冲突,在“应激”和“心理防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潜在意识和有部分意识的表现手段、反应方式及应对策略,以此自我保护,就叫“心理防御机制”,又叫“自我防御方法”、“心理防卫术”。心理防御方法对个体的健康作用非常重大。

 

 

四类147种心理防御方法

           ——摘自《你认知自己的心理么?

一、“心态”

“心态”在心理学叫做“心理防御机制”——个体受挫与冲突,在“应激”和“心理防御”过程中,所采取的一些习惯性和潜在意识的表现手段和反应方式,也不排除意识层面的表现手段和应对方式,以此自我保护,就叫“心理防御机制”,又叫“心理防御方法”(或叫“心理防卫术”)。心理防御方法对个体的健康作用非常重大。

4147种心理防御方法——

(一)属于积极、健康、成熟的方法

1.吾日三省吾身”。

2.积极自我暗示。

3.积极定向应付(又叫问题定向应付)。

4.分解—化解—排解心理负担。

5.积极转移(或叫转置、置换、转向)。

6.积极隔离。

7.换位思维。

8.沉默。

9.幽默。

10.宽容。

11.恻隐。

12.宣泄(又叫疏泄)。

13.补偿(代偿)。

14.“理智化”。

15.认同。

16.自慰。

17.笑颜效应(说笑话、开玩笑)。

18.“皮格马利翁效应”(即“罗森塔尔效应”)。

19.“滚雪球效应”。

20.音乐冥想。

21.喊山。

22.心态归零。

23.随时清理“精神垃圾”(也叫“心理垃圾”)。

24.防患未然。

25.“安全岛效应”。

26.宗教活动体验。

27.急流勇退。

28.随遇而安—知足常乐。

29.宁静淡泊。

30.中庸。

31.利他。

32.升华。

33.“以直报怨”。

(二)属于中性、不成熟的方法

1.呼天抢地喊爹妈。

2.祈祷。

3.自言自语(包括自问)。

4.保持距离。

5.善意的谎言。

6.“失去—舍弃效应”。

7.“塞翁失马效应”。

8.自卑—回避。

9.自欺。

10.忏悔(包括内疚感、自责)。

11.过分刻苦。

12.依赖。

13.撒娇。

14.“期待效应”。

15.自恋—自怜。

16.自我陶醉。

17.幻想(又叫白日梦)。

18.赎罪(又叫解除、消除)。

19.抵消。

20.替代。

21.发泄。

22.“躯体化”(又叫转换、转化)。

23.“但是、不是效应”。

24.“有效无效责任尽到”。

25.“不说坏的就都是好的效应”。

26.“不在于有没有,在于信不信”。

27.抑制(又叫压制、压抑)。

28.“潜抑”。

29.同化。

30.内化。

31.“内射”(又叫“内向投射”、“心力内投”、“仿同”)。

32.否认(又叫否定)。

33.后怕—闪回。

34.与权威认同。

35.趋众(又叫从众)。

36.无事忙。

37.“原始理想化”。

38.美化过去。

39.怀旧。

40.倒退(又叫退化、退行)。

41.选择性忽略与选择性觉知。

42.失误。

43.眼不见心不烦。

44.无奈—认命。

45.缄默。

46.“移情”。

47.四面讨好。

48.难得糊涂。

49.改译(又叫改变)。

50.叹气。

51.遗嘱。

52.临终忏悔。

53.“第二原因效应”。

54.“美人像效应”。

55.“合理化效应”(即“酸葡萄效应”和“甜柠檬效应”)。

56.“祥林嫂效应”。

57.“阿Q精神”(即“精神胜利法”)

(三)属于消极、错误、病态的方法

1.“光晕效应”(又叫“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2.“标签效应”(又叫“名牌效应”)。

3.“定势效应”(又叫“刻板效应”、“刻板印象”)。

4.“首因效应”(又叫“第一印象”)。

5.“近因效应”(又叫“最后印象”)。

6.“最后一根稻草效应”。

7.“情绪遮蔽记忆”。

8.逆反(又叫反转)。

9.违拗(ao,去声)、执拗(niu,去声)。

10.“禁果好吃效应”。

11.“送上门的没好货效应”。

12.外化。

13.泛化。

14.掩饰→阻抗。

15.歪曲—诋毁。

16.自罚(又叫被动攻击)。

17.消极转移(或叫转置、置换、转向)。

18.消极定向应付(又叫反向作用、反向形成)。

19.“投射”(多为“外射”即“外投射”)。

20.“投射性认同”。

21.“鸵鸟效应”与掩耳盗铃。

22.妄想。

23.“攀高枝效应”。

24.抱怨。

25.攀比嫉妒。

26.过敏性推卸。

27.过敏性防御。

28.敏感性猜疑”。

29.回避逃避。

30.退缩自闭。

31.冷漠。

32.迁怒。

33.“去个性化”。

34.“借刀杀人”。

35.“先斩后奏”。

36.“疾病性获益”。

37.不思茶饭→绝食。

38.借烟酒消愁。

39.禁欲作用。

40.控制(又叫支配)。

41.过量购物。

42.“固结”(或叫“固着”、“固化”,包括“病态固恋”)。

43.强调客观找借口。

44.“偏执型闪回”。

45.故意的谎言。

46.情感剥离(或叫分裂、分离)。

47.离家出走。

48.易激惹。

49.神经质。

50.自暴自弃。

51.自欺欺人。

(四)有可能导致行为违法犯罪的方法

1.恶意的谎言(包括“鳄鱼的眼泪”)。

2.用冒险来对抗恐惧、不满。

3.蛮干(即消极攻击)。

4.物质滥用(又叫药物滥用)。

5.自伤、自杀。

6.伤人、杀人。